□黄健
报载,有一中学对学生进行“公”与“私”的界限教育,学校让每个学生从家中带一个纸杯,并不告诉学生其意图。结果,在学生带来的540个纸杯中,写有单位字样的“公杯”有207个,占38.3%,相当于10个家庭中,就有4个家庭的一次性纸杯是“公家”的。小小纸杯价值不大,但却关系到大作风。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揩公家油”已经习以为常。小到一支笔、一卷纸,用公家的打印机打印私人的材料,用公家的电话聊私事,用公家的电脑查询股票。大到公款消费、公款出游,正应了那句俗话,“世界上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许多人认为这些是小事,不足挂齿,但是小事不禁,就会出现大事。因为,公私分明,不占公家的便宜,不揩公家的油,不借公家的光,可以说是做人清白的底线,是做官清廉的基石。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南宋诗人周紫芝在 《竹坡诗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李姓官员极为清廉,有一天,他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忽然有人送来一封家信,他赶紧灭掉了公家蜡烛,点燃自家蜡烛来阅读。在这位官员看来,公家的蜡烛是用来办公的,绝不能借着它的光来读自己的家书。
在德国,政府公车绝对不许私用,官员接待客人须自掏腰包,接受30欧元以上的礼物就算受贿……就连前总理施罗德也不例外。他在位时,出去办私事老是开着一辆破破烂烂的私家车。但根据德国国家的保卫制度,总有一辆政府配给的坐满保镖的奔驰轿车给他开道。于是,柏林街头就常出现这样的奇观,一辆气派豪华的奔驰轿车在给一辆小气寒酸的老爷车保驾护航。而在中国,政府大小官员出行都是公车接送,至于公车私用更是司空见惯。
西方许多国家对政府的公务接待有着严格的限定,上至总理下至普通科员,一起吃饭的有些什么人,点了什么菜,花了多少钱,都要巨细无遗地在网上开列清单,接受公众监督,官员们绝不敢 “越雷池一步”。芬兰中央银行行长因为在一次公务接待中点了一道超标的鹅肝,被曝光后引咎辞职。相比之下,中国官员的公款吃喝真是吃得理直气壮、酣畅淋漓,甚至按摩沐足等休闲娱乐都可以公费签单,真是令人汗颜!
“勿以恶小而为之”。奉劝那些损公利己者,公家的财物不要伸手,伸手必被捉。单位、部门还要严格集体资产的管理,制定集体公务支出明细,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做起,不让假公济私者有机可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