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文青
从微山湖爱湖码头南面—处无名小码头登船,机动船在水路行驶20分钟左右,就会看到—所“漂”在水面的院落:大门口左边拴着—艘水泥船,院内有两栋两层砖混结构、墙体已斑驳的楼房,其中—栋正中间挂着—块白底黑字木牌,上书“微山县高楼乡盐店寄读学校”。
9日上午,王健站在门口等候记者,他是这所湖上小学的“掌舵者”。
湖上小学
两代人坚守半世纪
王健是微山县高楼乡盐店人,童年时光大部分是在沿店小学度过的。“沿店小学是我们学校的前身,建于1957年。听我伯父说,当时没有校舍,就借用私人住家船的船头当课堂。后来学生渐渐多了,就在湖上垫个草墩子,上边盖个苇篱笆当教室。直到1966年上级拨款造校船,才有了正规的船上学校。”
沿店小学的“创始人”就是王健的大伯父,全国第七届人大代表王春树,也是“微山县高楼乡盐店寄读学校”的第一任校长。直到2005年,他才离开这所倾注了一辈子心血的学校,回家安享晚年。
王健告诉记者,为解决留守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微山县政府1991年在湖里的一处桩台上建了这所让学生能吃住的小学。学校建成后,原校船上的学生“弃船上岸”,学校也从此改名“盐店寄读学校”。校门口水面上那艘破旧的水泥船就是学校的原址。
目前,学校共有6个年级,10名任课教师,90多名学生。每个年级一个班,每班最少8人,最多17人。由于人手不够,学校每位老师都带两三门课,每天至少上三节课。王健因为要管理学校、食堂、宿舍等具体事务,还负责和乡教办、县教育局联系,事务比较多,目前只担任了两个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
特别校长
课上是老师课下是“爸爸”
刚调到学校半年多的教师李艳告诉记者,王校长对老师们特别随和,只要老师家中有事,他会毫不犹豫地准假,自己顶上去带班。每天晚上,他至少到学生宿舍三次,挨个摸摸学生是不是发烧,看看是不是有睡觉不老实的孩子又蹬被子。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就等于完全放手了,我们学校出行又不方便,只能凡事多小心,防患于未然啊!”正和王健聊得投机,一位老师来到办公室,说一个孩子情绪有点不好,王健立刻下楼去做“心理咨询”。
王健一进教室就被孩子们团
团围住,记者随手拉住一个小男孩问:“王校长怎么样啊?”男孩挠了挠头说:“和我爸爸一样。”
选择坚守
哪怕只剩1名学生
王健是济宁师专数学系1993级的毕业生。“当时我的梦想是当警察,也有机会转行,但伯父找我谈过很多次,希望我回来。”王健称,他一直在做思想斗争,最后还是听从了伯父的安排,“毕业的时候新学校刚建好急需老师,可大学生不愿去,这个时候我不来谁来啊。总不能让伯父一辈子的心血后继无人吧。”
“本来那时候伯父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了,可他不放心,又干了十多年,直到看着我能顶他的岗了,才离开学校。”王健并没有辜负伯父的期望。他不仅坚守学校,还把学校的课程开得像模像样,学校教学质量一直被学生家长们高度认可。
由于不少经济条件好的家长把孩子送去了城里条件比较好的学校,盐店寄读学校现在已从最辉煌时候的300多名学生降到了不足百人。随着渔民生活条件的提高,将来学生可能会更少。被问及如何面对这一现状,王健称,自己会选择坚守,哪怕学校只剩一名学生。“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学校里的这些孩子都培养成才,让他们不用再在湖上过漂泊的生活。”
因为有了王健、王先鑫的坚守,无数乡村孩子才有了成才的希望。他们是乡村孩子的“启明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