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曾经白手起家,
一度心怀壮志。
当年之勇,
招致一时轻狂。
从行业翘楚,
到鸡飞蛋打,
太子奶,
又一场失败的赌局
李途纯
7月27日,株洲市委宣传部对外界通报,太子奶集团公司董事长李途纯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法院也依法裁定太子奶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李途纯创立并长期掌控着这家中国乳酸菌奶饮料行业的龙头企业。
事实上,早在6月8日,株洲警方就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为由,发布网上追逃通缉令:2008年,湖南太子奶为解决资金困难,利用高息回报做诱饵,以“货款准备金”、“借款合同”等形式,向单位个人变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6000余万元,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
1997年的“豪赌”央视“标王”,李途纯赢来了太子奶的发展机遇;十年后的2007年,与国际私募“对赌”,却让李途纯输掉了对太子奶的话事权。李途纯的自信和胆量业内有名,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陆志霖
今日之困
按照湖南警方披露的内容,截至2009年12月,湖南太子奶集团在全国范围内面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或变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1.3亿余元,其中绝大部分没有兑付。
时间倒回到3个月前。
2010年4月,突然有媒体援引文件称,太子奶已经破产并留下30亿元的债务。开曼群岛大法庭委任香港保华顾问作为太子奶的临时清盘人。作为太子奶创始人及最大股东,李途纯随即表态:“即日起李途纯本人及太子奶集团对公司21亿元债务终身负责,确保一分不少地归还,我们完全有能力归还。”
与此同时,16名太子奶创业元老联合发表声明,以顾问名义集体加盟仙山奶业,北上再创业。李途纯则“在仙山公司中只担任总顾问,具体事情都由新公司负责”。
3个月前,李途纯欲挑起大梁、东山再起的“豪言壮语”仍在网络上疯狂流传,3个月后,株洲中院依法裁定太子奶集团进入破产重整程序。他则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非法募资’,虽像是‘欲加之罪’,但也师出有名。”著名的乳业专家、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直至今年6月,太子奶员工多次为追讨集资款、工资等,游行示威、堵路堵桥、围攻政府,全国各地经销商加入其中。由政府委托接管太子奶的高科奶业与员工、经销商间的矛盾达到高峰,厂内冲突无数。
“显而易见,这些经销商可能就是李途纯发动过来给政府施压,以便从托管方高科奶业手中抢回太子奶公司的经营权。”王丁棉说,“李途纯事实上已无能力偿还21亿元债务,却又与托管太子奶核心资产的当地政府相对立,反对破产重组,他利用经销商‘绑架’政府,政府自然也会有办法将他‘捆绑’,好让太子奶顺利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按照湖南警方披露的内容,截至2009年12月,湖南太子奶集团在全国范围内面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或变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1.3亿余元,其中绝大部分没有兑付。
太子奶,从产品来看虽只是“二流”品牌,但却是业内经营规模最大的企业,是中国乳酸菌奶饮料龙头老大。这位龙头老大为何要冒着与法律相抵触的风险,募集1.3亿多元资金?
一时 之狂
2005年之后的三年间,信心满满的李途纯走上了大跃进式的扩张之路,目标是10年达到1000亿元营业额,进入世界500强。
时间再继续倒回至2005年。
“2005年,李途纯和他的副手曾跑来广州找我,想让我们协助他开一个全国性的益生菌研讨会,被我一口拒绝了。后来他又找到其他乳品工业协会,研讨会终于成功举办了,而且影响也非常大,但也成为了太子奶从兴盛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拐点。”王丁棉曾与李途纯打过多次交道,他回忆:“正因为那场研讨会的成功,太子奶获得很好的收益,一向自信的李途纯便误读了市场信息,从而作出接下来一连串错误判断。”
有媒体曾这样报道2005年在北京举办的那场“研讨会”:“据统计,2004年以太子奶为首的中国乳酸菌饮料生产企业已达150多家,总产量为48.2万吨,其中,太子奶集团以76.2%的市场占有率连续5年荣登中国发酵型乳酸菌饮料业的霸主之位……”
此后三年,信心满满的李途纯走上了大跃进式的扩张之路,业务涉及乳制品、食品、调味品、童装、日化用品、酿酒、旅游休闲、餐饮、零售、传媒、房地产等。李途纯的目标是:10年达到1000亿元营业额,进入世界500强。
而这一系列的扩张中,最要命的问题就是资金链短缺。
李途纯想出一套称为“无成本生产,零风险经营”的模式,即以太子奶为载体,向社会融资维持运转和增长。太子奶的“政策”是,打款越多、拿货越多,现金折扣就越高。这种带有变相非法集资的模式,在高峰期竟吸引了全国约7000名经销商。其中打入太子奶账上的货款,最高的一人有1200万元。
2007年年初,为解资金困境和尽快实现上市,太子奶更名为“中国太子奶(开曼)控股有限公司”,引进英联、摩根士丹利、高盛等风险投资7300万美元,占离岸合资公司30%股权。同时,双方还签了一份“对赌”协议:在收到7300万美元注资后的前3年,如完不成30%的业绩增长,太子奶集团创办人李途纯将会失去控股权。
“对赌”后,李途纯只好把目光聚焦到业绩复合年增长率。从经销商手中圈钱的做法也变本加厉,而且各种现金奖励、折扣的比例越来越高。仅在2008年2月至7月,太子奶即通过这种方式筹得资金5600万元。
2008年,由于高速扩张,太子奶资金链断裂,36亿元的销售计划远未达到,负债反而超过25亿元。李途纯宣布败走“对赌门”,交出所持的61.6%股权。
2009年1月,株洲市政府督促和协调李途纯以股东身份出面,与英联等三大国际风险投资公司明确股权关系。株洲政府注资1亿元,由新成立的高科奶业托管太子奶,并从三大投行手中“要回”李途纯所持的61.6%,并抵押给高科奶业代为行权。
“如果不是那场研讨会的成功,李途纯或许不会高估自己的实力和知名度,也许他会慢慢做市场,太子奶也不会这么快走向衰败。”王丁棉说。
当年 之勇
李途纯认为,他从降生的第一天开始就与人斗,但“在重大问题的处理上,在风口浪尖时,没有把握好,还是过于自信。”
凡事皆有因果。对于像太子奶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一场“研讨会”或许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的病根,在李途纯创立太子奶的初期可能就已经埋下伏笔。
成立于1996年3月的太子奶公司,在1998年之前销售基本局限于株洲市及其周边,充其量只有500万元左右的年销售额。但胆大的李途纯作出了惊人之举。1997年,李途纯借了20万元买了张央视广告竞标的入场券,用分期付款方式以8888万元价格拿下了央视食品饮料类的年度“标王”。太子奶一下子拿到了8亿元的订单。不到一年,太子奶就在29个省、市、自治区的250多个大中城市构建了营销网络,确立了在乳酸菌饮料行业的领军地位。
用业内人士的话说,那一次“豪赌”的成功,催化了李途纯经营方式发生“核聚变”。
李途纯一直很乐于炫耀自己身上的异事。他常说是,他一降生嘴里就长着一颗牙,周围的老人说这是不祥之兆,需要拔掉。当他父母准备给他拔牙之时,他却把嘴紧紧闭上,任由大人耗尽力气,也始终没能撬开他的嘴。因此,李途纯认为,他从降生的第一天开始就与人斗,因此注定了他这一辈子就是与人斗、与天斗、与地斗。
然而李途纯却因自己“好斗”的天性最终惹来了大麻烦。一向自信的他如此反思着太子奶的危局:“假如,当初不要他们的投资,我自己做下去;假如,当初英联摩根卖给雀巢,太子奶也不会出现今天的局面。所以,我认为自己在重大问题的处理上,在风口浪尖时,没有把握好,还是过于自信。”
做大做强?谈何容易!
悟语
·陆志霖·
“把企业做大做强”,是政府、企业最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做大做强”,是个美好的心愿,无可厚非,任何一家企业都需要有这样的魄力和信心。然而,“做大做强”的谋略若在错误的时间提出,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少企业就在“做大做强”这四个字上栽了大跟斗。
李途纯的“做大”谋略,让他不断涉足无关联领域。乳业专家王丁棉对此深感可惜:“如果李途纯在2006年没有走错‘扩张’那一步,太子奶继续保持每年十几个亿的销售,等三五年后资金雄厚一点再逐步扩大,日子将过得非常滋润。”
在太子奶之前,广东太阳神就是最早因“做大”战略失误而付出代价的著名企业之一。就在销售额创纪录地达到13亿元之后,创始人怀汉新将坚持多年的“以纵向发展方向为主,横向发展为辅”的战略改为“齐头并进”,一年之内上马了20个项目,在新疆、云南、广东和山东进行大规模的收购和投资活动,投入资金3.4亿元,无一成功。怀汉新后来说:“这是企业发展不成熟的表现。”
“盲目追求‘做大做强’,实际上暴露出了中国企业的浮躁。”王丁棉表示,战线拉得太长,必将显露资金后劲不足的“死穴”,迫使部分企业走上“对赌”之路。2009年,先是蒙牛牛根生与摩根士丹尼对赌,逼得牛根生洒泪求助;接着是太子奶的盛极而衰;黑龙江飞鹤乳企引入了美国的红杉资本,也被视为有“豪赌”之嫌。
俗话说得好:没有那么大的头,就不要戴那么大的帽子。陆志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