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发展 使中国的经济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谈民生 今年再建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明年再建1000万套,也就是在今后五年能够建设3600万套。
谈改革 我深知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
昨天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本报记者获得请柬,参加了中外记者见面会。
就GDP、就业、汇率、物价、房价、反腐、保障房、政绩考核、通货膨胀、发展道路与港台等相关问题,温家宝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又要树立信心,信心就像太阳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温家宝说。温家宝在谈最后两年任期的时候表示,“我深知这两年的工作不比任何一年要轻松”,还用“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我要像一个战士一样,在岗位上坚持到最后一天”言志,令在场中外记者动容。
文/特派记者陈翔、王飞、杨进、赵琳琳、柳建云、张浩
摄影/特派记者顾展旭(署名除外)
温总理记者会精彩语录
● 信心就像太阳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
●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
● 通货膨胀就像一只老虎,如果放出来就很难再关进去。
● 骨肉之亲,析而不殊。
● 在香港有一种舆论,说香港“被规划”了……中央的规划绝不会代替香港的自身规划。
● 当前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深知国之命在人心。
● 我应该像个战士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到最后一天,做到忧国不谋身,恪尽职守。
●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会是亘古不变的,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 群众能管好一个村,也能管好一个乡,也能管好一个县,这需要一个过程。
● 目前不存在所谓“国进民退”的问题,同样也不存在“民进国退”的问题。
经济发展速度
实现7%增长速度并非易事
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十二五”规划确定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年均增长7%,这个数字和“十一五”规划相比降低了0.5个百分点。请问总理,我们主动调低经济增长速度这样一个选择是出于什么考虑?
温家宝:主动调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仅表明决心和意志,而且是一个重大的举措。就是说,在今后五年以至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当长时期,我们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真正使中国的经济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着重提高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速度、就业与通货膨胀三者之间有密切联系。经济发展速度高,就业人数就会多,但通胀的压力也会大。
经济发展速度低,就业人数少,但很容易使经济走向衰退。我们必须在这两条道路当中走出一条光明道路,把它们有机地连接起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样一个机会,调整经济结构,解决中国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使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环境和资源相适应。
7%的发展速度也不算低了。大家注意到,我们的经济总量在不断增加,7%的速度使经济增长也不断增加,也就是说基数大了,真正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谈到就业,我觉得我们应该重视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特别应该重视发展中小企业,主要是科技型的小企业。重视发展服务业,包括生产服务业,这些都可以容纳更多的就业。我们一定想办法,在比过去低的速度下还能解决中国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问题,这对政府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我们完全有决心能够办好这件事情。
中国发展模式
不要把中国同西亚、北非相类比
法国《观点》周刊记者:今年年初以来,北非一些国家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也在关注着快速发展的中国,有人认为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已经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我想问的问题是,中国的发展模式如何很好地适应变化中的大环境?其他国家能否从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借鉴并得到启示?
温家宝:我们十分关注西亚、北非发生的政治动荡,但是我们认为,任何把中国同西亚、北非发生政治动荡的国家相类比都是不正确的。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这是举世公认的。我们的政府在认真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存在的问题,这也是老百姓有目共睹的事。
中国经济这些年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经济总量跃居到世界第二位,但是我们一直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选择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第三,必须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以保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第四,必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进一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的改革和建设还在探索当中,我们从来不认为自己的发展是一种模式。同样,我们认为任何国家都要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
我们认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都可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和借鉴。
香港发展
香港没有“被规划”
香港有线电视记者:您在“十二五”规划报告当中特别提到港澳,中央在作出这些规划的过程当中都有哪些考虑?另外,现在有人说香港已经逐渐在消失它的传统优势,已经没有独立的能力应对区域竞争,所以迫使中央这次要出手,您怎么看待这个说法?
温家宝:这次“十二五”规划纲要把港澳单独列为一章,表明了中央政府对香港和澳门保持长期稳定的坚定支持。这样做不仅是两个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各界人士的要求,也是对港澳的长期发展有利的。
方才你说香港的传统优势不存在了,我不这样看。香港背靠祖国,面向国际,有着开放的自由经济,有着同国际经济接轨的完备法律法规,有着全面的各类管理人才。香港经历了两次金融危机,都经受住了考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地位没有改变。
在规划当中,我们特别强调要使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的结算中心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事实上,这些年我们在金融上的改革都首先在香港先行先试。比如人民币在香港的存款已经超过3000亿。
我们首先实现了货物贸易在香港以人民币结算的试点。内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与香港合作得到加强,与此同时,香港连接内地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很快地向前推进,使物流、人流更加畅通和便捷。这些都有利于巩固和发展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
我还想回答一个你没有提的问题。在“十二五”规划制定过程中,在香港有一种舆论,说香港“被规划”了。我想在这里再次强调,我们将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认真执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严格遵守基本法。
中央制定的“十二五”规划都是支持香港的发展,中央的规划绝不会代替香港的自身规划。
通货膨胀
目前的通货膨胀是国际性的
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请问通货膨胀现在成为中国社会越来越突出的一个问题,高物价、高房价已经直接影响到老百姓日常的生活。那么您如何评价政府已经采取的措施呢?
温家宝:通货膨胀就像一只老虎,如果放出来就很难再关进去。
我们目前出现的通货膨胀其实是国际性的,如果你看看整个国际的形势,由于某些国家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造成汇率和大宗物资价格的大幅度波动。这不仅影响一个地方,就连欧洲也突破了2%。前几个月,世界粮价上涨15%,如果再加上西亚、北非局势的影响,油价高企超过每桶100美元。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对中国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我们难以控制的。
另一方面,确实在我们国内也有因为劳动力成本提高,各种初级产品价格上涨而造成的结构性通货膨胀。
我们必须重视解决这些问题。我常讲通货膨胀包括物价、房价都涉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今年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各项工作中,把抑制通货膨胀摆在了第一位。
关于管好通胀预期,抑制通货膨胀所采取的措施,在我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已经详细地讲了。我不想再过多地重复。我只是讲,对于管好通胀预期我们还是有信心的。
去年11月份,我们物价高企达到5.1%。12月份,经过努力,我指的是消费物价水平降到4.6%。今年上半年是我们比较困难的时期,因为翘尾因素影响大。1月份,我们的CPI达到4.9%;2月份,还保持在4.9%。但你知道,2月份翘尾因素的影响高达3.7%。
对于物价,我们不敢掉以轻心。我们是从三个方面来努力管好通胀预期的。首先,要发展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保障供给; 第二,加强流通,特别是要加强农产品流通这个薄弱环节; 第三,主要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管好市场。
我们将持之以恒地把这项工作做到底。
谈房价
调控房价地方负主要责任
温家宝:至于房价,我们也是三管齐下。第一,还是要控制货币的流动性。我想补充一点,对于物价这一点也是重要的,也就是说消除房价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第二,运用财政、税收和金融的手段来调节市场的需求; 第三,加强地方政府的责任,无论是物价和房价,地方都要切实负起责任来。
也就是说“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房价也由地方来负主要责任。
谈汇率
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不动摇
温家宝:我们将继续坚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不动摇。如果从1994年算起,我们大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已经进行了3次。
现在同1994年相比,人民币的有效汇率升值57.9%。我们这次改革主要是改变单一的盯住美元,而实行根据市场需求,参照一揽子货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们将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进一步加大人民币浮动的弹性。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考虑这种升值还是渐进的,因为它关系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和就业,我们要保持整个社会的稳定。
房价调控
地方落实调控政策要问责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记者:其实从去年开始,国务院就出台了不少关于调控房地产的政策措施,被称为历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今年您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重申,要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调控。现在社会上有担心,就是这些政策措施能不能落实到位?会不会半途而废?
温家宝:关于房价的调控,我觉得当前最重要的是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对于中央来讲,就是要加强对地方落实房价调控政策的检查力度,真正实行问责制。同时,密切跟踪和分析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形势,进一步研究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措施。
对地方来讲,就是要认真落实房地产调控的责任。比如,首先要公布政府调控房地产的政策和房价控制目标。在这里,我想特别提出,我们三管齐下,其实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那就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也就是说从供求上解决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
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人民群众当中有许多担心,他们总的是赞成的,但也有许多忧虑。我们提出,今年再建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明年再建1000万套,也就是在今后五年能够建设3600万套。
保障性住房除了棚户区改造以外,主要用于公租房和廉租房,这个方向必须明确。这里就有一个资金落实的问题,中央今年将向地方补助1030亿元,地方财政也相应加大投入,但还必须更广泛地利用社会资金。对于保障性住房,土地必须单列,做到应保尽保。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现在就应该提到日程上来,那就是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建设必须有高标准、高要求,也就是说要确保质量、安全和环保。特别是在环保上,从设计到建设整个过程,都要实行节能。这是中国房地产建设的一大机会,如果丢掉了,十分可惜。
我在这里想强调一点,就是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后,管理和退出机制现在就要着手制定规则,这样我们就实行了一个完整的从建设到管理,到退出这样一个完整机制。使保障性住房质量和效益得到保证,使将来它的管理也得到保证。
文化软实力
把文化改革放在重要位置
韩国文化广播公司记者: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请问中国将如何发挥这种优势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在文化领域有什么具体政策和发展方向?
温家宝: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表现在国民素质、文化发展和道德情操上。我们国家有着5000年的文化传统,在世界上历经劫波,而现在还保存完整传承下来,中国是一个典范。
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传统更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扬祖国的文化传统。同时我们也懂得,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文明。只有这样,才能使祖国的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也就是我常说的,只有开放包容,才能使祖国强大。
在“十二五”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也都要把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强文化建设,改革文化体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队伍,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使中国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和大繁荣。我们还要善于把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发扬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与吸收借鉴外国的先进文明结合起来,使祖国的文化再展辉煌。
两岸经贸合作
将对台资企业继续国民待遇
台湾无线卫星电视台记者:“十二五”规划已经正式通过,而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日前在台湾举行了首次会议。请问温总理,“十二五”规划和两岸签署的ECFA怎么促进两岸的经贸合作?另外,有部分台湾民众担心在大陆的经济转型之后可能对于在大陆的台资企业造成很严重的冲击,出现经济困难,请问总理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温家宝:请台湾记者向台湾同胞问好。
大陆与台湾的ECFA协议的早期收获今年1月1号开始实施。在今年2月份,两岸有关方面进行了一次评估,总的认为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效果初显。
今年1月份,两岸贸易额增长了30%。你可能知道,去年大陆与台湾的贸易额超过1400亿美元,台湾的顺差达到860亿美元。
你方才担心大陆经济转型会使台湾企业边缘化,我想对你讲,大陆已经成为台商投资的一个重要目的地。现在台资企业在大陆已经有8万多家,直接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如果算上异地投资,就是经过维尔京群岛这些岛屿,整个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台商投资已经占到大陆吸引外资的9%。
我想要消除这样一个顾虑,就是我们在推进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只能为台资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更有利的商机。我们将对台资企业继续实行国民待遇。台资企业在内地的发展不仅不会被边缘化,而且我预计会有更大的发展趋势。
我还想说一句,在ECFA实行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而且我们还将本着循序渐进的方式进一步推进ECFA的后续谈判。在整个谈判过程中,你都可以感觉到大陆的诚意和对台湾商界和人民利益的关心。我们是同胞,骨肉之亲,析而不殊。
体制改革
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温总理,您担任总理的职务已有8年,可能将于2013年卸任,您希望为后人留下什么“遗产”?您在多个场合谈到提倡政治改革,考虑到中国现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您认为应实行什么样的改革,以使中国政府更加有效地解决人民的关切、问题和不满?比如说您支持某些领导职位进行直选和差额选举吗?
温家宝:你的第一个问题问得早了一些。我的任期还有两年,我面临的工作还十分繁重。我应该像一个战士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到最后一天,做到忧国不谋身,恪尽职守。
我认为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协调推进,这是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不会是亘古不变的,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只有不断地改革,党和国家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保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成功,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有失去的危险。
第三,当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我深知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
第四,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们不仅要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逐步减少分配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而且要解决教育、医疗等资源分配的不公,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而做到所有这一些,都必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第五,要给每个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发挥人的独立思维和创造精神。因为只有人民有积极性,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民主的真正含义。
我们已经在县和不设区的市实行人民代表的直接选举,在村一级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在市以上以至中央,我们还实行的是间接选举。我们在中央委员会的选举当中实行了差额选举。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要相信,群众能管好一个村,也能管好一个乡,也能管好一个县,这需要一个过程。
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稳定的、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党的领导下有序地进行。
温总理引用的古诗文出处
温家宝总理14日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引用的古诗文出处:
(一)记者会开始后,温家宝总理表示,“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二)在回答台湾无线卫星电视台记者提问时,温家宝总理说:“骨肉之亲,析而不殊”,出自《汉书·武五子传》。
(三)在回答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提问时,温家宝总理表示,今后两年要做到“忧国不谋身”;在谈到改革时,温家宝总理引用“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其中,“忧国不谋身”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学阮公体三首》,原诗为:“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出自晚唐诗论家司空图《诗品·纤秾》,原文为:“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