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从国家信用高度整肃学术不端
文/王仁贵
如果仅从人才培养的数量上看,中国无疑是人才大国,但中国不是人才强国也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中国的人才培养还面临着水平下降和学术质量滑坡的隐患,究其原由就在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
中央领导曾指出,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正在侵蚀学术的肌体,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应当说,学术和科研领域的不端行为泛滥,不只是学术诚信和学术公信的问题,其可能造成损害国家信用的严重后果。
就学术和科研本身而言,造假、作弊和学术剽窃等行为,必然会殃及科研行业的整体信誉。在造假者大量存在的同时,还有着更多的学风严谨,严于律己,在学术上埋头钻研的科研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造假者在自毁信誉的同时,也吞噬了别人的信用。正所谓“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对于学术不端者,其或换了一个“包装”,新瓶装旧酒;或四处取材、东拼西凑;更有甚者,则是以钱权交易换取学术上的荣誉……这类注了水的科研成果,何来创新可言?何谈科技竞争力?更大的危害还在于败坏了学术风气。部分研究者也放弃了自己坚守的阵地,情愿或不情愿地加入到学术不端的群体。
进一步说,大量学术不端行为的存在,将会大大降低国家权威信息的可信度。在信息时代,各种信息混杂,信息的权威性、真实性就需要以信用作支撑。如果信用上出了纰漏,存在着瑕疵,信息的可靠性自会遭到质疑。信用受损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大量真实的、重要的信息也就湮没在了可信可不信的“不信”中了。
从经济信息的角度看,学术和科研不端行为泛滥,还会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中国产品走出去的羁绊。
学术不道德非中国独有,但中国多有,原因在于中国同行互审机制薄弱,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奖励机制错位,而对学术行为的监督检查更是缺乏。对待学术不端行为,需要从维护国家信用的高度予以整肃。推动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需要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
广大科研工作者需要树立起强烈的自律意识,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学术道德。同时也需要构建起学术信用体系,建立较为规范的信用净化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者的惩处力度。再者需要完善和强化学术监督检查制度,要采取“零容忍”政策,严格要求,严厉约束,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不能护短。还应公开曝光,决不让弄虚作假、剽窃抄袭行为有立足之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