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18, 2010

“芝麻官”王敬瑞30年仕途生涯

  环球人物杂志:您还有一个观点叫“为官者一定要沉住气”,作何解释?

  王敬瑞:这主要是指为官者的心理素质。沉住气,才能成大器。领导干部沉不住气就会失去理智。说出不该说的话,做出不该做的事,不仅会给自己造成损失,也会给事业造成危害。人一辈子不可能事事都顺,在面临逆境和挫折时,不能一蹶不振,而是要尽快摆脱不良情绪,积极进取,重塑自我。凡成大事者都有超常的意志力。有位外国友人曾分析了邓小平三起三落的经历,用皮球反弹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打击力量越大,皮球反弹越高。

  官场深奥,“淡、静、藏”是高境界

  环球人物杂志:您对如何做好副职有一句话:“说了动,挡得住,受得下。”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王敬瑞:“说了动”,就是对一把手(正职)安排的工作,要雷厉风行地干起来,主动配合不越位,勤奋工作不说累;“挡得住”,就是独立工作能力强,独当一面干得好,主要领导认为你靠得住;“受得下”,就是受得下苦,受得下罪,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还能受得下气。比如,主要领导有时情况掌握得不全面,错怪了你,你也不生气。

  环球人物杂志:很多人评价说,您抓的工作都很出彩,也很懂得当副职的道理。可您当了10年副市长都没有被提拔,心里有怨言吗?

  王敬瑞:官场太深奥了,可能我还没有全悟到。但是,给我多大舞台我就做多大的事情。我认为,只要有事做,只要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就是一种乐趣。不提拔也要做到“不松套、不气馁、不闹情绪”,心思全用到工作上。这样的话,我还有时间琢磨其他事情吗?我在书里讲过,看事情要有境界,要谋事不要谋位。我觉得,“人找官,官离人越远;官找人,人离官越近”。

  成功者的人生之路是由一条得失、毁誉、褒贬、苦乐组成的弯曲路,不论遇见什么事,你都要想得通,都要以平常心对待。拿得起放不下叫压力,拿得起放得下叫魅力。

  我从农村出来,能走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用我的话讲:“在一定范围内,比咱好的不多,不如咱的许多。”知足常乐吧!(笑)

  环球人物杂志:您为官30多年,也经历过很多磕绊。那么您如何看待“官场潜规则”?

  王敬瑞:对于一些所谓的“官场潜规则”,我不觉得它奇怪,很正常。我的原则是适应它但不顺从它。有些可以变,有些坚决不能变。我曾说过一句话,叫“起步早、进步慢,必定中间有磕绊,其中道理很简单,不是客观是主观”。

  环球人物杂志:您还在书里说,一个成熟的官员要达到三种境界:淡、静、藏。

  王敬瑞:“淡、静、藏”也是我追求的境界。但是,目前还有一些我做不到。尤其在“藏”这方面我做得不好,吃了很多亏。但这是性格决定的,是天生的,始终没办法改变。

  我受父亲的影响很大,能吃苦,办事认真。他长期担任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每天起早贪黑带领大家干活,对我的要求特别严格,教育我们“不能说谎,说了就必须办,要诚信负责”。

  作为一个小小的“芝麻官”,我觉得自己做了两件事:一是党和人民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为老百姓做了一些好事;二是写成了这本书,在探索领导规律时多了一些泥土的味道,给同行提供了一些参考,也希望读者朋友们评判指正。

  “芝麻官”的30年仕途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刘元亮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  薛克

  《芝麻官悟语》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简洁精练,妙语连珠;也有网友认为它“直击官场潜规则”。那么,作者王敬瑞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官员呢?

  “老少部下都对他‘有敬畏,没抵挡’”

  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东部,下辖城区、矿区、郊区、平定县、盂县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口约130万人。王敬瑞就是在这里出生、成长的。他为官数十年,也很少离开这里。

  1953年,王敬瑞生于平定县巨城镇西岭村。其父亲当过村支书。高中时,王敬瑞担任过校团支部书记兼连长(当时,当地学校采用部队建制)。因表现优秀,1971年高中毕业后,他被推荐到杨家庄公社任团委副书记。第二年5月,公社党委又把他推荐到阳泉市郊区公交办公室,从事统计和文书工作。

  1979年5月,26岁的王敬瑞成了一名援藏干部,到藏北那曲县那曲镇担任党委副书记。当时,他刚结婚4个月。临别时,妻子心事重重地拉住他的手说:“西藏人吃肉多,可你从小不吃肉,看见带血的肉还恶心。到那里后身体肯定吃不消,还是让组织上另外派人去吧。”听了妻子的话,王敬瑞也有些犹豫。这时,父亲发话了:“党叫干啥就干啥,哪有挑三拣四的!年轻人吃吃苦有好处。”就这样,王敬瑞背负着父亲的嘱托,毅然奔赴青藏高原。

  在那曲,别人吃肉时,王敬瑞只能用高压锅煮面条吃。缺氧、缺营养,使他很虚弱。1981年5月返回阳泉时,他瘦了整整11公斤,还得了胃病。

  1984年1月,不到31岁的王敬瑞,被破格提拔为郊区旧街乡党委书记。那时,旧街乡还很穷。王敬瑞首先想的是如何让老百姓富起来。他看到乡办汽配厂生产的转盘,虽然已在全国市场上占据半壁江山,仍然供不应求,便决心扩大工厂规模,再建一个分厂。可50多岁的老厂长不干:“产品是我创出来的,没理由分出去!”王敬瑞一听当即拍起了桌子:“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下级要服从上级!”后来,这家汽配厂陆续建了3个分厂,成为郊区最大的铸造企业。王敬瑞当年的一位同事回忆说:“他当时30来岁,是全市最年轻的基层干部。但老少部下都对他‘有敬畏,没抵挡’!”

  在旧街乡任职期间,王敬瑞也出过错。他曾拍板建了一个贸易站,聘请一个外地人当总经理。1年后,此人卷款出逃,贸易站赔了13万元。他又心疼又惭愧,觉得对不起父老乡亲。这也成为他日后更尽心尽职的动力之一。

  1986年6月,王敬瑞脱产到山西省委党校学习两年,让他开阔了视野、更加成熟。回来后,他被调到郊区白泉乡任党委书记,1990年5月又被调任荫营镇党委书记。

  当时的荫营镇,有很多生产耐火材料的手工小作坊。王敬瑞想尽快解决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问题。他带着村支书和企业家,到河南、山东等地学习,请专家到镇里讲座,还为每个厂子聘请了一至两名高级工程师。后来,他又决定投资近亿元,翻修厂房,改建窑炉。但最成功的是,他让荫营镇下辖的13个村成立了13家公司,由村支书兼任公司总经理。这等于是把村干部们直接推到了市场上。荫营镇最大的耐火材料企业——千亨集团总经理张振斌告诉记者:“我们的耐火企业是在王书记手里真正火起来的。真感谢他!”

  很快,荫营镇成了一个“亿元镇”,后来被评为“全国100个明星乡镇”之一。这让王敬瑞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1992年10月,他顺利当选中共十四大代表。

  1万多张选票,被他“吸”走8200多张

  此后,王敬瑞的官阶连获提升:1992年12月成为郊区常委;5个月后被任命为郊区区委副书记;1995年被任命为郊区区长;1997年出任郊区区委书记。

  王敬瑞出任郊区区长后,抓的第一件大事是修路。当时,从荫营镇到阳泉市区只有10公里,开车却需40多分钟;冬天下雪,坡陡弯多,几乎不能通行。但修路的提议一出,质疑就来了:“郊区财政收入1个亿, 花7000万修公路,有必要吗?”但路修通后,人们发现,王敬瑞干了一件大好事——崭新的公路上,开车7分钟就能到达市区;路两侧成了“黄金宝地”,经济发展迅速。

  荫营镇一直有1万多村民住在窑洞里。王敬瑞提出改造荫营村,建设荫营城,农民转市民,农村变城镇。听到消息,上千村民聚在一起质问:“猪在哪里喂?粮食哪里放?农具怎么办?”王敬瑞的岳母也劝他:“百姓骂得可厉害了,快别修了。”王敬瑞却“认准的事一抓到底”。1997年,荫营镇开工建设14幢楼,拉开了城镇化建设的序幕。后来,村民渐渐喜欢、习惯了方便的楼房生活。

  在王敬瑞的努力下,郊区的经济快速发展,1995年、1996年,综合经济实力排在山西省县区的前五位。

  这期间,人们给王敬瑞还起了一个外号:三片书记——下乡开会时,吃饭时间没保证,他随身带着干馍片;因劳累多病,他随身带着西药片;因时刻想着记录感悟,他随身带着小纸片。就是这些小纸片,最终集成了几十万字的《芝麻官悟语》。

  这个外号是老百姓起的,王敬瑞深知其中的意味。1996年10月,在并非候选人的情况下,他被郊区的党员、干部推举为阳泉市“十佳公仆”候选人。全区1万多张选票,被他“吸”走了8200多张!

  1997年,王敬瑞得了一项更大的殊荣——人事部评选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当年10月21日,他作为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汇报工作。当时,他既激动又紧张。谈到阳泉市的整体收入时,胡锦涛问:“整体达小康了?”他回答说:“已经提前实现小康。”谈到阳泉的地理位置时,胡锦涛又问:“离大寨多远?”他回答说:“40公里。”汇报结束后,胡锦涛走到他跟前,握住他的手:“你到西藏工作过两年,哪年去的?”他答道:“1979年那一批。”胡锦涛拍拍他的肩膀:“是全国3000人那一批。年轻人,好好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