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9, 2010

云南巧家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调查:"小河大灾"的警示

  新华社记者伍晓阳、赵大春

  经过4天紧张搜救,截至16日早晨,云南省巧家县小河镇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已造成19人死亡、26人失踪和43人受伤,失踪者生还希望渺茫。

  记者调查发现,这场损失惨重的灾害发生在一条小河炉房沟边,虽然灾害是由持续降雨天气引起的,但还有一些原因不容忽视,比如河道堵塞严重没有及时清理等。眼下全国防汛形势严峻,"小河大灾"现象值得警惕。

  河道堵塞严重,没有及时清理

  记者在小河镇采访时,有多名受灾群众反映:在灾害发生之前,炉房沟已经严重堵塞,石头等淤积物堵塞在河道中。当地群众多次向政府反映情况,后来来了挖掘机,但刚刚挖一点就停了,河道没有及时有效清理。

  熟悉情况的小河镇水务管理站站长黄永先证实,6月28日炉房沟涨过一次洪水,从上游冲下来很多泥沙和石头,把河床填高了1米多。7月2日,镇政府请来挖掘机,把跨河公路桥下的淤塞物挖掉了1米多,其他河段就没有疏通了。被问到这次疏通有什么效果时,黄永先连连摇头。

  还有群众反映,这座跨河公路桥修得太矮,洪水过不去就往街道上灌。黄永先对此表示:"这座桥是去年建的,对方便人们出行帮了大忙,但是原来桥面只比河床高出2.7米,对河道泄洪确实有影响。设计单位可能对水文资料没搞清楚,几十年来这条河发过六七次大的洪水,洪峰都比这个桥要高。"

  记者在现场看到,村民说的这座桥已被冲毁,炉房沟河床堵塞了大量泥沙和石头,看不出原来的河床位置。但河道堵塞影响防洪得到了权威部门认可--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昭通分局发布的调查报告说,炉房沟的河道防洪能力偏低,河道淤积严重,是此次洪涝泥石流灾害致灾原因之一。

  这次灾害发生后,集镇附近的炉房沟又被垫高了几米,流域上游还有新的滑坡和泥石流危险。昭通市水利局现场考察后认为,这段炉房沟河道要挖成35米宽、8米深才能满足防洪要求,河道清理整治迫在眉睫。

  违章建筑挤占河道,降低河道泄洪能力

  记者在小河镇银厂沟看到,这条10多米宽的小河沿岸有一排房子,这些房子都挤占了河道。炉房沟沿岸的许多房子被冲毁和损坏,这些房子原来都紧挨着河道。在炉房沟与银厂沟交汇处,有几栋房子更是被夷为平地。

  许多受灾群众认为,这些房子挤占河道,降低了河道泄洪能力,而当地政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这次灾害中,银厂沟下来的只是山洪,如果像炉房沟一样上游发生山体滑坡引发泥石流,损失将更加惨重。

  "河沟边的房子都是违章建筑,有的挤占河道,有的离河道太近,都不符合防洪要求,没有从水利部门办合法手续。比如有个宾馆,银厂沟河道宽15米,被它挤得只剩下3.5米。"黄永先无奈地说,"河沟边每盖一栋房子,我们都去打招呼制止,但人家不听我就没办法了,水管站没有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

  "我们这里耕地太少,一些老百姓从山上搬到集镇上来住,还有其他村的人到我们这里买地基盖房子,这些房子都盖在河边上。"小河镇小河村党总支书记王卓林介绍,有16户其他村的村民在小河镇集市上买地基盖房子,他们的房子都被泥石流冲毁或损坏,灾后重建如何安排还是个难题。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亟待修复

  记者在赶赴灾区途中看到,巧家县境内山高谷深,植被覆盖较差,许多半山腰和山顶都有人居住,山区很难见到水田,旱地都开垦在山坡上。当地属于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多数耕地按照政策应该退耕还林,但如果严格按照政策执行,当地许多群众将无以为生。沿途不时可见大大小小的山体滑坡和塌方,在今年遭遇百年一遇大旱之后,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让当地百姓生活雪上加霜。

  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昭通分局发布的调查报告认为,炉房沟流域人口密度大,农业人口众多,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这也是造成此次灾害的原因之一。

  "发生这么大的灾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昭通太穷。"昭通市市长王敏正动情地说,昭通市去年人均GDP在全国所有州市中排倒数第6名,长期以来"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全市排查认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2058个,其中比较严重的有350多个,昭通市汛期安排了专人对1800多个隐患点开展密切监测,但是缺少资金开展治理。

  "金沙江流域作为长江上游,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地区。加快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既关系到我们当地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影响下游地区的安全和发展。"王敏正说,在推进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重要生态屏障地区应加快实行水土流失治理、地质灾害防治、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