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7, 2010

三十而立,还是三十而“栗”

  □胡笑言

  当“80后”已经加入到奔三的行列里,面对异军突起的“90后”,这个曾经被当做“年少轻狂”的代名词的一代人,也已经无法再以“年轻”自居。在他们日益接受这个社会并且为社会不断接受的过程中,“三十而栗”这个词语应运而生——面对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他们由不以为然变得日渐在意;面对年年上涨的房价,他们在租住的房子里变得焦躁不安;面对家人的催婚、催生,他们思考人生但同时又对附属物感到无力……

  无忧无虑的“80后”在30岁的大门口,经历起各种微妙的变化。那为什么是30岁呢?或许是因为20岁的时候,字典里还没有那么多束缚自己的条条框框;而到了40岁的时候,那些困惑又能逐渐了然于胸。

  一个朋友讲了一个只属于年轻人的故事。单位电梯在下行的过程中停在了10楼,门口进了一男一女,看长相,都是年度新进的大学生,但别看他们小,一点不怕生。在刚进电梯的当口,这两人见到站在电梯里的单位领导,就很大方地打了招呼。之后,男青年发现自己未带手机,他立即折返去拿手机,并嘱咐女生帮忙看好电梯。于是女生用两手狠狠地把着门不让电梯关上。无论电梯如何发出超时警报,女生硬是等到男同事到来,才一同离开。面对一脸无奈的老总,他们只用最简单的一句“不好意思”一笔带过。

  跟我分享这个故事的朋友,在说完这些话时,语气中分明都是羡慕的成分。不可否认,我们也曾如此单纯过,但而今的我们,已经明白了“领导”的意义,已经了解了“谦让”的重要性,无论在哪个环境待着,都不再有以我为中心的勇气。

  应该说,30岁之所以如此神奇,还在于20岁时想象自己40岁的光景,或许还能说是年富力强正当年,但让30岁去畅想60岁,那已经是一个让人觉得无能为力的年龄。试想,如果前面的30年,我们尚未用自己的青春给未来打下基础,未来的30年,却需要我们去解决房子、车子、孩子等一系列问题,“战栗”那肯定是难免的了。

  和“三十而栗”相呼应的,大概要数“恨爹不成刚”了。之前就有一种说法,称现在中国孩子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拼爹”游戏,一个好爸爸能给孩子在择校、择偶、择工作时给予很大的帮助,而这种威力在“我爸是李刚”事件中得到进一步的阐释。如今有好事者总结,一部分“80后”之所以“三十而栗”,正是因为少了一个“刚爸”,有“刚爸”的则大多“三十而立”。

  在此,要稍稍安慰一下没有刚爸撑腰的“三十而栗”者,其实,这样的状态也并不可怕。按照孔子经历来对照,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也绝对是个失败者,这个周游列国、四处碰壁的老夫子只是扔下本《论语》,要后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从这个层面上说,孔老夫子的这把“尺”我们暗自收藏就可以了,不必自我施压,使其变成戴在自己头上的紧箍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