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1日,达州暴雨成灾资料图片
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省气象局副局长马力;四川变暖趋势并不严重,但暴雨和干旱却在加剧
A气候变化
相对全国变暖速度滞后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评估报告,从1906年到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最近100年,我国的气温平均上升了0.5℃-0.8℃,与全球变暖
的总趋势“同步”。
在全球变暖的主旋律下,相对全国,四川的气温变暖特征相对滞后。马力说,这是因为四川的地理位置相对比较特殊,处于青藏高原与东部平原的过渡区,受热带季风、副热带季风和高原季风共同影响,气候复杂。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四川气温处于波动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气温略为降低。直到90年代后期,四川才开始进入显著偏暖状态。
马力说,1997年以后,四川出现了10个偏暖年份,2006年和2007年是自1961年以来四川的“最暖年”和“次暖年”,“从一年四季来考量,冬季的升温更明显。”
省气象局副局长马力
降水减少暴雨强度增加
虽然气温“变暖”相对滞后,但四川近50年来降水的变化却十分明显。
从1961年到2008年,四川年总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上世纪90年代以来明显减少。48年中降水量最少的排行榜中,有5年都出现在1994年以后。马力说,全省的降水减少并不是平均的,减少趋势在盆地西部、北部尤为明显。
“资阳年降水量在900-1000毫米,但是它的降水量每10年就减少40-60毫米,这个程度是相当可观的。”而在四川其他地方,如西边的
甘孜、凉山和东边的达州、广安,降水却主要表现为增加趋势。马力说:“主要是各自气候带不一样,与大气环流也有关系。”
虽然降水减少,雨却越下越怪了,“不下则已,一下惊人。”全省的暴雨强度明显增强,特别是雅安、乐山、遂宁、资阳等地,暴雨天数虽然减少,强度却在增加。
“雅安叫‘雨城’,是因为它年降水日期可以达到200天以上。”马力说,“但现在‘雨城’的雨少了,每10年就减少2-4天。”
B 造成影响
盆地中西部干旱频繁
随着全省年降水量减少,每年不下雨的天数增加,导致盆地西部和中部这两个干旱易发区干旱发生得更加频繁,且强度明显增强。
以巴中为例,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温天气和重、特大伏旱发生频率都开始增加。1994年到2006年的13年中,有7年都出现了重、特大伏旱。
而在此前有气象记录的1961年-1993年,33年间,巴中只有7年出现了重、特大伏旱。
盆地东北部洪涝频发
暴雨天数增加、强度增强,导致盆地东北部暴雨洪涝频发,强降水引发的地质灾害严重。如去年8月中旬的3次暴雨过程,导致汶川、映秀、汉源等地震灾区发生严重的泥石流、滑坡。
以达州为例,2001年-2008年暴雨天数增加。2004年、2005年、2007年达州都发生了区域性暴雨洪涝灾害。
马力说:“这3年都算得上是特大洪水年。”这样的特大洪水,整个20世纪达州也就发生了3次(1902年、1907年、1982年)。
川西高原环境在恶化
气候“干暖化”的背景下,川西高原的积雪减少,东北部的生态环境也开始恶化。
以若尔盖地区为例,“干暖化”会让蒸发加剧、湿地萎缩,影响到牧草的生长。
草地生产力的大幅降低,“其直接结果就是草地退化和土壤退化。”马力说。
C 气象应对
划分区域多部门联动
马力说,气候变了,是大气运动、自然界要素变化共同产生的结果。气候的变化在天气的反应上,最明显的就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
“现在经常有新闻报道,干旱、风暴、沙尘暴等是‘几十年上百年一遇’或‘不遇’,那就是极端天气。”她
举例说,去年四川川西南山地遭遇了“50年不遇”的秋旱连冬干,就是一次“极端天气”事件。
马力说,防灾减灾,气象部门更多的是“适应”,采取各种手段去预知天气变化。现阶段,四川省气候中心正在进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把全省分割成不同区域,哪些地方洪涝
发生率高、哪些地方雷电发生率高,以制订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马力介绍,四川正在完善《四川省防范和应对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工作方案》,希望通过多部门联动机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浩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