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1, 2010

“状元村”文化基因解剖

  文/片本报记者杨凡黄广华

  邹城市有关部门到村里检查文明路街,见到一名70多岁的放羊老汉,聊天时老汉居然说出了哪些大学是“211”,让市里来的干部直呼“神了”!

  孔昭贞不是高李村人,上世纪70年代她曾在高李村小学任教4年。高李村给她的最深印象是“穷,但家家都认教育”。

  一次欢送会和一个“洋院士”

  8月27日,是邹城市郭里镇高李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这天上午,村里的男女老少拎着凳子,聚到村小学门口的小广场,围在“高李村大学生欢送会”的大红横幅前。

  伴随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高李小学鼓号队的演奏,村里新考上大学的18名学生上台披红戴绿,接受祝贺,他们的父母也都获得了“教子有方好家长”的奖状。

  恢复高考30多年来,高李村这项传统一直保持着,虽然不奖钱,却被看成全村的最高荣誉。30多年中,有600多名大学生享受了这一礼遇,从这个小广场走向各地。他们中有一名院士、4名博士、12名硕士、300多名学士……

  每次欢送会,一个名字必然被提及,他就是屈凡尧———村里乃至济宁走出的第一个“洋院士”。屈凡尧从曲师大考上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又考上巴西利亚大学的博士,人了加拿大籍并成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现任教于巴西利亚大学。

  8月27日,在村东头屈凡尧家,屈凡尧77岁的母亲马致兰正坐在屋里凉快。她布满皱纹的脸庞与其他农村老人没什么区别,但她身后的墙上,一块“名人之家”的牌匾却揭示了这个家庭的与众不同。

  虽然马致兰一字不识,但除了屈凡尧,这个大家庭还培养出两个硕士和两个学士。马致兰还记得,屈凡尧念大学,儿年里背到学校的煎饼摞起来,能摞到屋顶。“他要能闯出点名堂,我再苦也要撑着!”

  以屈凡尧为标杆,村里的孩子在家长们破釜沉舟般的“苦供”下埋头苦读,以期出人头地。2000年前后,高李村被济宁市命名为全市唯一的“状元村”。

  “全村840户村民,3000多口人,大学生数量多,状元村名副其实。”郭里镇教育办公室主任郭丕泉说,“郭里镇39个村,恢复高考以来出了大中专毕业生5000多人,高李村就占了近八分之一。”

  一斤奢侈的豆腐和一个放弃的二胎指标

  高李村位于邹城西南,周围群山环抱,一座高大的“状元村”牌坊竖立在村口。进村后一眼就能看到两个小学生高举着书本的雕塑,以及有两层小楼的村小学。与雕塑和教学楼相比,周边低矮杂乱、有些还是石头砌成的民房,雨后泥泞的小道都显得很不协调。

  村支书姚敏说,高李村村民多靠种地为生,人均收人在邹城属于中下水平,通过考学走出穷乡村,是村里人都认准的出路。

  今年考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益和爸爸李建军8月27日一起接受了村里表彰。

  李建军回想起自己的读书生涯:家里穷得吃不饱饭,晚上回家点着煤油灯看书,把鼻子熏得n黑,饿得实在不行才睡觉。

  1984年,李建军考上了邹县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回到镇中学,亲身体验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其实早在1957年,高李村就走出了解放后第一个大学生李嘉善,他大专毕业后当了教师,儿子李力后来也考取了西安交大。

  如今李嘉善已去世,他72岁的妻子孔昭贞说,李嘉善是靠每月2元的助学金和家人送煎饼才读完大学的。

  孔昭贞并不是高李村人,上世纪70年代曾在高李村小学任教4年。高李村给她的最深印象是“穷,但家家都认教育。”“当时家家都有孩子上学,我的班上女生能占到一半,这在其他村很少见。”

  孔昭贞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她到村口买了一斤豆腐,竟被村民看作“奢侈”,“有人猜我是地主家的……”

  李广苓是村里主动放弃二胎生育指标的独生子女户,只有一个正在上高中的女儿,他常说,“闺女儿子都一样,再苦再累也要把俺闺女供出来。”他家破旧的石屋里,贴满了孩子得的奖状。

  对“211”了如指掌的老羊倌

  同样的生存环境,为什么偏偏高李村是“状元村”?有人说这儿风水好,有人说这儿人聪明,高李村人则把这归因于一种“传承”。

  邹城是孟子故里,尊师重教风气甚浓。高李村村碑记载,高李村原名高村,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中李为大姓。李氏先祖“耕读传家”,重视教育。

  邹城最早的私塾也出于高李村。《邹志》记载,早在明朝末年,时任布政司省祭的高李村人李春茂兴办义学,让乡亲子弟接受教育。

  据记载,“李春茂子国柱,庠生,力学尚义,只字不缀公府。孙维世,庠生;培世,廪生……”从那时起,义学一兴,文风叠起,士子如云,光李姓的子孙就有20多名庠生、贡生和廪生。

  在高李小学的西侧,还遗存有清代民居,又叫“李家大院”,高大的院墙虽已斑驳,依稀可见当年面积近百亩的宏伟风貌。

  明末至今,高李村崇文尚教的风气没有间断。村东头的小广场上记载着明末至今走出的“状元郎”们的名字,宣传栏上有高李村人编的顺口溜: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少壮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

  邹城市教育局副局长李祥贵提到一个细节:春节到高李村走访,看到村民门口贴的对联,都是手写的毛笔字,比其他村子更具文气,也更规范工整。

  另一个故事也广为流传:前儿年邹城市有关部门到村里检查文明路街,见到一名70多岁的放羊老汉,聊天时老汉居然说出了哪些大学是“211”,让市里来的干部直呼“神了”!

  孩子考上大学才能“硬气”的村支书

  “村里也有一些家庭孩子多,同时上学供不起,就让学习好的念书,不好的出去打工。可就算出去一年挣10万,也抵不上家里出个大学生。”村支书姚敏说,在高李村,村民不比谁家挣钱多,有考上大学领的奖状才是最光荣的事。“我家三个孩子都是大中专院校毕业,我的孩子要是考不上学,我在村里说话就没力度啊。”

  高李村的重教,不仅体现在村民家里。可容纳300多名学生的村小学,曾是全县第一所拥有村级教学楼的学校。现在每个教室配有多媒体,心理辅导室、微机室、图书馆也一应俱全。

  30年前,这里还只是12间砖头房子。高李村小学退休教师李清还记得,1981年一开春,没有经过动员,村民们就和学校老师一起到离村60里外的沙河用布兜子抬沙、到山上用小推车推石头盖大楼。“当年累得腰疼,在床上躺了好儿天,可心里美啊!”

  30年过去了,附近村的学校不少被撤销,可高李小学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周边羊山村、上屯村、下屯村等村的小学生都来这里读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