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30, 2010

“成长路上无捷径”的前提

  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写文章,这好像是要求工人会做工,农民会种地,商人会经商,学生会读书,士兵会放枪……

  金新

  2010年杭州的中考作文题是“成长路上无捷径”,其背景说明是一个有逻辑问题的语段——

  宋濂少时家贫嗜学,历尽艰辛,终于学业有成;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在被排挤、嘲笑、打击中不绝望不沉沦,最后变成了美丽的天鹅;海伦·凯勒,一个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摸索的少女,以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正由于生命历程中有困境,我们变得更坚强;正由于成长道路上无捷径,我们走得更坚实。

  但需指出的是,“成长路上”是有“捷径”可走的。

  君不闻“师高弟子强”一语?

  当年由英国伦敦基督教公谊会创办的广益中学或曰广益学堂,学生高中毕业其水平大大高于其他中学,就英文而言居然可通读原版《莎士比亚全集》,原因就在于杨芳龄校长聘请了一大批文化名人:数学家何鲁、国学大师赖以庄、作家姚雪垠与黄芝明(笔名碧野)、外籍英语教师文幼章(加拿大人)、画家杨济川和佘雪曼、地理教授吴子龄……

  俱往矣,彼时芳龄校长杨先生亲组的那支名师团队,绝非此时眼前这支“名师工程”所打造的队伍。

  “成长路上无捷径”,或因天灾或因人祸,或两者兼而有之。应试教育大抵属于人祸。

  以人祸之应试教育论之,“成长路上无捷径”乃颠扑不破之“终极”真理。

  唯如斯,本文拟题为“‘成长路上无捷径’的前提”。

  小而言之,一个学生在语文上非常有文学“细胞”却“走弯路”换言之“无捷径”,这可能是他或她没有遇到一个异常优秀的语文领路人。

  当下语文界存在一个误区——把写作看成手艺匠人之技术活儿。

  既然是技术,就会有套路。笔者曾在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两本杂志上分别开设初高中“写作运思”专栏达三年之久,中有《学会双重》一文对此荒唐的所谓“炫示”法——“穿靴戴帽”、“大腹便便”、“刀光剑影”、“标语口号”、“情有独钟”等曾分别作了概述。

  欲在应试中博得好成绩,必须摸索阅卷语文教师的心理。由于疲于应试,无力写作,抑或匮乏天然素质,他们每每将文章纳入了僵化的机械性操作之中。一系列在擅长写作者看来匪夷所思,而在他们看来则理所当然的作文“怪招”,竟然约定俗成,成了中考阅卷人心中判分的准则。领会其许“准则”煞是紧要,不然,纵有“高山流水”,无知音而名落孙山,似非天方夜谭。

  其实,这种所谓的“准则”有很多,且随着应试的“深入”不断增添。在这些桎梏下,王小波的杂文自选集《我的精神家园》里的大多数当属不合格;蒙田与培根的随笔也为不入流。难怪长春市某重点中学的学生谷阳因有“另类”思想:不喜欢太雷同,没有个性化的写作模式,她的作文从初中到高中常常遭遇不及格的命运;然而,她的“不及格”作文却颇有灵气,被出版社以《不及格》之书名结集出版。

  呵呵,戏改宋人张俞《蚕妇》诗为《师匠》云:“昨日入学堂,归来泪满巾。满口文章者,不是写作人。”

  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写文章,这好像是要求工人会做工,农民会种地,商人会经商,学生会读书,士兵会放枪……

  多余的话缘自一个本不该出现却出现而令人痛心疾首的多余的应试教育“时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