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戡,一名17岁的台湾高中生,在这个暑假抢足风头,占尽新闻版面。一个个犀利的观点,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90后”。
两岸90后正在慢慢成长,他们或有如李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或有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徘徊。无论如何,90后正渐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一员。那么,两岸90后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的思考和定位是怎样的呢?昨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台湾知名时事评论员、经常往返于两岸之间的郑又平先生。
到大陆读书 台湾90后多了一条路
记者 (以下简称“记”):李戡的新作《李戡戡乱记》,在台湾引起了很大反响,李戡批台湾教育、弃台大读北大的做法也引起许多媒体的关注。就您的观察,台湾90后的一代,像李戡这样的孩子,多吗?
郑又平 (以下简称“郑”):客观来说,并不多。90后这一代基本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下长大的,接受的资讯比80后要多,视野更宽广,也更灵活。他们对台湾的教育制度不太满意,也比较会发表意见,因此像李戡这样对台湾教育制度发声的,并不稀奇,但在整体游戏规则还未改变之前,大部分人还是会循规蹈矩的。
记:您从事两岸交流这么多年,也是厦门大学的特聘教授,前段时间才到厦大授课,也接触了许多大陆90后的学生。您觉得大陆90后学生让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企图心很强,学习很认真、很用功。这一点是台湾90后很难企及的。我举个例子,在厦门大学里,同样有台商子女就读,在我所教的领域里,这群台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冲劲,基本上没法跟大陆年轻人相比。
另外,他们比较容易翘课,做作业时,比较会敷衍了事,而大陆90后的学生准备功课,尤其是交期末作业时非常细心,做作业的品质,也让我们很满意。
记:台湾90后的学生应该也有他们擅长的领域。
郑:当然,由于台湾文化的多元、灵活,整个社会环境的高度自由化,造成了这一代学生的创造力、思想灵活度,是要超越大陆同龄学生的。台湾的学生比较活泼,比较敢放开来思考。大陆的学生基本上比较中规中矩,他们会在一个既定的框架内做到最完美,但通常不会去打破这个框架。
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大陆的一些大学也开放了,开始招收台生。这就让台湾90后多了份认知:他们人生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到大陆求学,适应不同的环境。
上一页
沟通最没障碍 两岸90后更容易认同
记:两岸的90后学生各有所长,当相互碰撞时,应该会产生更大的火花。
郑:就我的观察来看,两岸90后一代基本是互通的。可以说,两岸90后可以对接、交流,磨合程度会远超过70后,甚至是80后。因为两岸关系越来越稳定,越来越同步化。到了90后,他们所面对的环境,基本上在一个“世界是平的”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海峡两岸的年轻人,他们在“E化”(注:互联网)时代里,接触到的讯息是同步的,所接触到的一切,基本没有落差。
我带了许多台湾年轻学生到大陆交流,在我看来,他们的沟通是非常快速的。换言之,90后这一代,恐怕是两岸阻隔几十年后,最容易沟通、最没有障碍的一代。
记:如此说来,两岸90后学生的交流互动,确实很让人期待。
郑:是的。民进党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拼了老命也要阻止陆生赴台,因为他们很清楚,来的就是90后。而这群90后如果大批地到台湾进修、交换、学习的话,就意味着两岸新一代,彼此间会形成新的认同。
以我为例,我这一代,上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跟大陆同龄一代沟通起来,总感觉有一层薄膜存在,有说不出的微妙不同。到70、80年代,这种意识开始淡化,但那层薄膜还在。到90年代,这个问题可能就不复存在了。虽然他们现在不一定有一样的认同感,毕竟成长环境、社会政治制度略有差异,但他们的生活理念、共同关怀的议题、共同接触的讯息是一样的,他们比过去任何一代都更容易培养出共通的认同感。
上一页
政治意识淡化 两岸90后现实感更强
记:我看到网络上对90后有许多形容词,比如“非主流”、“更年轻、更自我、更张扬”等,他们似乎被贴上了很多标签。您怎么看待这些形容词呢?
郑:90后这一代的成长环境确实很优渥,说他们是“草莓族”也好,是“啃老族”也罢,请不要忘记,终究两边的年轻人都要走出校园,面对社会。当他们走出校园时,从大环境可以看到,大学生毕业就业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而他们进入社会的第一关,就是面临谋职,他们所承担的压力其实是一样的。
记:那您觉得两岸这一代的年轻人这种压力感强吗?
郑:这点从他们选课的情况上可以看出来,现在选修课程时,现实的考量往往比追求知识的理想要多得多。在台湾,现在最热门的学生社团,是股票社、证券社等,而许多其他服务性的社团,往往门可罗雀。大家越来越现实,因为他们很清楚,就业压力确实非常大。中国有句古话,叫“儿孙自有儿孙福”,西方电影《侏罗纪公园》里说,“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家长其实不必太担心。
记:所以这一代年轻人还是很有紧迫感的。那就您看来,他们对政治的东西感兴趣吗?
郑:台湾的学生对政治普遍冷漠。第一是失望,台湾过去将近20年统“独”争议不断,愈演愈烈,造成自我认同的混淆,台湾政党政治的过度人为操作,过度的权谋算计,使得许多年轻人对政治、政治人物很失望。
陈水扁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陈水扁曾经点燃过80后一代对政治理想的憧憬,可在90后眼中,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贪官。从“台湾之子”沦为“台湾之耻”,这不免让许多年轻人对政治、政治人物产生怀疑。
另外,他们周围的讯息太多了。由于互联网上讯息泛滥,造成他们往往偏重速食的、娱乐的资讯,对于需要深入思考的社会问题、政治议题,通常不会有太大兴趣。
这一点上,大陆的学生可能会比台湾学生好一些。我跟许多大陆学生沟通过,发现他们对政治问题可能关注度不是很高,但对社会议题,对构建一个和谐、小康社会,他们还是很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的。另外,大陆学生对国际问题的关怀程度也比较高,年轻一辈很关心崛起中的祖国在国际上的处境。
上一页
人物名片
郑又平
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哈佛大学公共政策硕士、台湾大学政治系学士。
现职:台北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座教授、CCTV海峡两岸特约评论员。曾任台湾真相电视台制作人、主持人,中国国民党中央政策研究工作会副主任,台北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导报记者 林江琳/文 资料图
上一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