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4, 2010

致敬公共论坛 培养市民健康文化生活新载体

  公共论坛 培养市民健康文化生活的新载体

  深圳的公共论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如今已形成相应规模。   

  ★致敬词

  公共论坛是民主、自由与法制社会的产物,是人们文化诉求与文化权利的体认,深圳的公共论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如今已形成相应规模,对满足深圳人的求知欲、知情权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其中尤以媒体与学术机构主导的论坛为先声,贴近社会热点,引发公共舆论,为营造公民社会民主氛围、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致敬延伸

  深圳的公共论坛有方兴未艾之势

  1998年何香凝美术馆推出人文之声学术讲座;2005年,深圳又迎来“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关山月美术馆的“四方沙龙”,再加上由传媒举办的“南都公众论坛”、“晶报名人文化演讲周”,及由一些企业举办的公益性文化论坛,深圳的公共论坛有方兴未艾之势,也是深圳迈向城市文明的有力佐证。京城众多公共知识分子以登上“南都公众论坛”为荣。

  2009年文化部授予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文化创新奖”,大讲堂被认为探索出了一种政府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形式,搭建了一个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平台,构建了一个培养市民健康文化生活的新载体,开拓了一条高雅文化走向社会、走进市民生活的新途径,打造了一个先进文化全民共享的新模式。这其实也是对深圳众多公共论坛的奖励。正是有了政府、传媒、学术机构、企业等各方的合力,城市深圳才有越来越浓郁的人文气象。

  徐敬亚 历史将收割一切

  ★致敬词

  这位中国现代诗歌批评的旗手,在1986年的深圳,利用《深圳青年报》这一先锋阵地,发起并组织了声势浩大的中国现代诗群大展。这也是深圳梦的最初文化发音。这一事件至今仍然被文化界与诗坛所传诵。这也是必将写进中国现代新诗史的一个事件。

  ★致敬延伸

  86'诗展曾是当年中国诗歌惟一的火山喷发口

  在诗歌批评家谢冕看来,徐敬亚为《中国现代诗群体大观1986-1988》所作的前言《历史将收割一切》是影响过当代中国文坛的一篇文章。他说,今天的人们并不知道,这短短的一篇文字,却是深圳在当代新诗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还记得1986年,徐敬亚在深圳向诗歌界发出了“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流派大展”的邀请函,引起强烈反响。在中国当代诗歌难寻出路的情况下,86’诗展曾是当年中国诗歌惟一的火山喷发口。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在当代诗歌的创新发展方面,也曾是叱咤风云的旗手。20多年过去了,当文学逐渐边缘化、诗歌迅速走向个人化,深圳再一次扛起了这面旗帜,召集并组织“诗歌人间”大型诗歌朗诵会,让诗歌回到读者身边,关注社会、关注人间。从上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诗歌在深圳得到一次遥远的呼应。文字的轨迹,勾勒出的是人文精神的一脉相承。这种精神,正是造就深圳奇迹的内在力量。

  自主创新企业家 为深圳创新命脉贡献力量

  ★致敬词     

  深圳传奇的塑造离不开一批自主创新的企业家,比如王石、马化腾、任正非、李东生……他们是深圳传奇的书写者,也是进取性时代精神在个人身上的最佳发掘。这些企业家把住了创新的命脉,形成自主创新在深圳的群体效应。创新,让深圳规模经济不断发展;创新,使深圳对国家的贡献不断加大。

  ★致敬延伸

  他们是时代梦想的践行者

  王石是一个典型的,我们时代的梦想践行者。他以个人魅力带动一个企业达至我们时代最敏感行业的巅峰。在中国房地产界,他是一个行动的符号。跨出地产界,他成了追求个人梦想的明星。

  马化腾这位从深圳大学走出来的本土企业家,是深圳自主创新的年轻企业家的样本。他的公司及网络产品在中国家喻户晓,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之一。

  任正非,他是一位深具忧患意识的企业家,也被深圳人形容为“一条为了观念而战斗的硬汉”。2005年他入选《时代周刊》全球“建设者与巨子”100名排行榜。《时代周刊》的评价说,华为正重复当年思科、爱立信等卓越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并且正在成为这些电信巨头“最危险”的竞争对手。

  李东生是一个心怀“实业救国”梦想的企业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通过市场细分抓住了大屏幕彩电的市场机会,引领T CL在我国彩电业内迅速崛起,稳居国内彩电业龙头的位置,成为中国消费电子类的领航企业。

  城中村 深圳人都与城中村有过肌肤之亲 

  ★致敬词

  每一个初来深圳的人,都与城中村有过肌肤之亲,城中村曾寄居着千万打工者的梦想,它是城市发生学上的最佳研究样本,它也是城市深圳迈向现代的生活奇观。在中国高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深圳的城中村如何发展改造,再一次担当起改革的探路作用。

  ★致敬延伸

  城中村圈养着形形色色的梦想

  “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和农村的碰撞,催生了一些奇形怪状的建筑。这些原住民在早期深圳开发时期,在自家土地上建起一栋栋不规则的楼群,他们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再工作,只靠出租房屋来享乐,造成了富二代和富三代的不思进取。在这些建筑里面生活了形形色色的人群,如:本土人、白领、打工者、乞讨者,还有相当一部分未婚同居者、被包养的二奶等等。住在城中村里的人们各自怀揣着自己的梦想,生活在这个城市里。”一位喜欢以城中村为自己的拍摄对象的摄影师秦军校这样描述自己对城中村的印象与感受。

  相信每一个在深圳生活过的人,都会有着类似的感受,在那些狭窄的握手楼之间,我们留下的足迹、气息、呼吸、体液……就是我们在这个城市里挥洒的青春。对于城中村的记忆,将随着中国城市化过程的逐步完成,而成为个人大脑里永久的珍藏。

  《街道》杂志 一本过早陨落的先锋杂志

  ★致敬词    

  这本1998年诞生于深圳一个街道办的杂志,有如一颗划过深圳寂寞的人文天空的流星,曾被网友形容为中国最好的纪实性月刊之一,有网友回忆起这本刊物,认为十多年前的《街道》有着鲜明文化倾向,它的触角和视野完全具备了一个大刊物的全部气度。它在当时所具有的文化先锋性和城市人文趣味让人印象深刻。在当时的深圳媒体当中,《街道》确实很超前。然而是因为超前才短命吗?至今深圳仍未有一份这样与城市的先锋属性相匹配的杂志,这是我们要向《街道》致敬的理由。

  ★致敬延伸

  与先锋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刊物曾几度出现

  除了《街道》这本短命的杂志让深圳的老文青们怀念,更早时候的《深圳青年报》与《现代摄影》也让很多深圳人惦念。那是与深圳先锋城市的定位相匹配的报纸与杂志,还有1991年创刊的《蛇口消息报》,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所表现出来的先锋锐气,也一度让人很为怀想。

  1984年,《现代摄影》在深圳创刊。人们也许不会想到,这本首期发行量仅一万册的摄影杂志的问世,却标志着中国摄影史上一个意味深长的独特瞬间。在这本杂志刊行的10年间,它以先锋姿态记录着特殊的时代影像,在发掘新一代中国摄影人的同时,更致力于介绍国际摄影动态与文献作品,促成中外摄影界的交流。最为重要的是,它所倡导的客观、人性、“不让历史空白”的纪实精神,始终深深触动着我们时代的脉搏和神经。《现代摄影》诠释了一本杂志与它的时代之间可能产生的各种联系,最终,它自身也成为了许多时代气质的代名词:沉重、诗意、自由、先锋……

  90年代的《蛇口消息报》,绝对配得上自己的宣传语:“依托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深圳经济特区蛇口工业区,扬改革先声,吐开放豪气,逐步形成了自身的高尚风格———‘改革牌、现代味和独特视角’。”

  大运会 让世界看到深圳的青春活力

  ★致敬词

  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于2011年在深圳举行,这对深圳人是一次抓住世界眼球的绝好机遇。深圳这座青春的城市,迎来朝气蓬勃的运动会,这是青春与青春的握手。大运会在深圳举办,无疑将提升深圳的城市形象,也让深圳在国际上的能见度更为锃亮。

  ★致敬延伸

  用先锋赛事见证深圳品质生活

  “深圳欢迎您!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

  深圳除了大运会,还有众多国际的、先锋的、高端的赛事。国际高尔夫球赛每届都云集了世界上顶尖的高尔夫球手;中国杯帆船赛与F1摩托艇大赛,更是开启了深圳人的亲海运动与蓝色畅想。深圳迎来一个个高端的国际赛事,这些赛事是深圳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的见证,也是深圳人勇于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体现。追求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实现,深圳人的冒险精神、深圳人对蓝色文明的向往,在这些赛事上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杨剑昌 深圳需要更多正义的斗士

  ★致敬词     

  杨剑昌身上所流露的责任感、正义感与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我们这个利己主义盛行时代的个人典范。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做一个正直的、不畏首畏尾的人。作为一个人大代表,他的责任心,他为民请愿的自觉行为,他持续10年之久伸张正义的举动,让他显得犹为孤独。他是我们身边鲜活的瘦弱的斗士。

  ★致敬延伸

  “如果每人每月为老百姓解决一个问题”

  2005年8月3日,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剑昌开设了深圳第一个个人意义上的“接访室”。自“接访室”设立以来,杨剑昌共接了近3000个案子,涉及人群逾两万,遭际各种各样。

  设立“接访室”之前,杨剑昌曾算过一笔账:当时深圳有市级人大代表300多人,每个区有区级人大代表近200人,深圳共6个区,两级人大代表加起来约1500人,“再加上全国人大代表、各级党代表、政协委员”,这个群体有5000多人,“如果每人每月为老百姓解决一个问题,每年就有6万件,社会就和谐了,就无须往省里、北京上访了。”

  按照杨剑昌的设想,设立“接访室”是个探索,“通过我的探索,来辐射其他代表”,结果却“推展不开”,“很多人都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情愿做‘花瓶代表’。”

  杨剑昌当人大代表的10年,是孤独的10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