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6, 2010

新山水画的拓荒者——傅抱石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傅抱石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界真山真水的简单摹写,而在笔墨情趣的同时,寄托着画家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种种复杂情感。

  抗战时期,国难当头,傅抱石忧国忧民,这时期他的画作充满忧虑、激愤和澎湃的复杂情感。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山水也变得生机盎然,有人谓之新山水画,傅抱石成了新山水画的拓荒 者 、 奠 基 人 。1965年,他突发脑溢血病逝家中,虽然年仅61岁,但却为世人留下了3000多件作品。

  傅抱石名字的来历

  清末民初期间,傅长生的父亲在江西南昌开有一家不大的修扇铺。修扇铺的左边是家刻字社,右边是裱画店。聪明好学的少年长生几乎所有的闲暇时光都在观察刻字、画画与装裱,后来这位少年正式拜刻字店的师傅为师,成了一名出色的刻字匠。

  上学后,长生有了学名——瑞麟。一个偶然的机会,瑞麟得到了一本赵之谦的《二金蝶印谱》。心追手摹,他的印艺大有长进,这时的刻字匠开始慢慢转变为篆刻家。由于迷恋篆刻,瑞麟自己改名为抱石,工作场所就叫抱石斋。这时的傅抱石不仅篆刻艺术大有长进,绘画、书法通过自学也有长足的进步。

  他还对绘画史有深入的研究,石涛的一句“我用我法”和“收尽奇峰打草稿”的绘画理念,不仅使傅抱石茅塞顿开,也成了他的终身信条。日本的留学,东欧国家的交流,23000里的旅行写生使得傅抱石的画风始终鲜明独特,这或许与石涛的绘画理念有密切关系。

  作品成拍卖会焦点

  2006年,傅抱石的“雨花台颂”以4620万元天价落槌;2009年,他的“杜甫诗意图”又以5300万元的高价被藏者收入囊中;2010年,他的“琵琶行”更被众多竞价者追到7008万港币,刷新画家本人的单件拍卖成交纪录。

  傅抱石自抗战前一年到抗战后一年,一直居住在重庆沙坪坝金刚坡下,这期间,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抱石皴”令山水画坛耳目一新。当时国难当头,傅抱石以笔墨言志,此时的山水在大气恢弘中夹杂着忧虑、激愤和澎湃的复杂情感,他也画人物,此时的屈原踏波而来、面如枯槁,湘夫人也是愁眉不展、心事重重。

  他在金刚坡时期的山水画往往挟风带雨、云雾缭绕,这与他当时的忧国忧民有关,他的山水很多有大雨横扫的画面,观画者静下心来似能听到瓢泼之声,站久了,恐怕还要湿透衣衫。据说,他在金刚坡期间的生活十分艰苦,没有专门的画室,甚至连个专门的画桌也没有,因此这一时期的画作基本上尺幅不大。

  新山水画的奠基者

  傅抱石是位大画家,同时也是画史专家和诗人。正是丰富的画史方面的知识,使他对历史上山水画的各种皴法了如指掌,“抱石皴”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他对诗词的爱好和深入研究,催生了不少以诗词为对象的山水画、人物画,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与岭南派画家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就是生动的写照。

  建国以后,傅抱石的画风有变,人称新山水画。李白酒后赋诗,留下千古名句,落个“酒仙”的雅号。傅抱石也一生好酒,微醉后灵感闪现,好画好诗从笔端流出。酒后他的画往往神采飞扬,并且一枚自刻的印章“往往醉后”临于得意的画作之上。有时他还会选用很厚的皮纸作画,完成后再将作品一揭为二,上面一层空灵,下面一层略加笔墨又成了不错的作品。如果现在看到两幅几乎一样的作品,不要以为其中一幅是赝品。

  1965年,傅抱石在家中因脑溢血病逝,年仅61岁,正是创作的黄金时期。他留下了3000余幅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在博物馆,相当一部分在藏家手中,能流通的并不多。 (国家注册鉴定师顾乐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