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记者 赵杰摄
■南京外滩没落的原因究竟在哪里■新外滩将如何保持历史风貌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繁华的南京外滩,开始落寞。水路,渐渐没落;百年老火车站,早就变得冷清寂寞;昔日繁华热闹的著名商业街——大马路,亦渐渐地淹没在乱糟糟的棚户区里。
一百年前坐拥得天独厚的江岸线,南京外滩作为近代窗口开启之地,却在快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滞后了,逐渐被边缘化。如今,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造,能够让南京外滩重现民国时期的繁华吗?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孙兰兰
各地外滩重现繁华
二线城市已超南京
在已逝去的岁月里,外滩的繁华,多多少少都伴随着耻辱又矛盾的殖民文化。无论是上海、宁波,还是武汉、南京,这些城市的百年老外滩都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它们,却同时成为封闭的中国打开国门望向世界的窗口。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带有浓厚殖民色彩的外滩,命运自然也发生了改变。如今各自状况又如何?
最出名的上海外滩,声势更大,依然闻名遐迩。租界时代保留下来的各种西式建筑林立,加之还有闻名海外的外滩“Lover Road”(情侣路)和“Lover wall”(情侣墙),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流连徘徊;昔日码头停满船舶的景象虽然在老外滩已经消失,不过,以航运起家的北外滩越来越红火,位于这里的上海港,从2005年起就稳坐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宝座,未来这里的发展方向是世界顶尖的航运服务集聚区;19世纪后期,许多外资银行涌入上海外滩,这里被誉为“东方华尔街”,如今,金融中心移到了黄浦江的对岸——陆家嘴、外滩和北外滩共同形成了上海的“钻石三角”。
大多数城市的外滩,没有这么辉煌,相继有过很长一段时日的落寞。不过,近年来也纷纷从沉睡中清醒过来。
2005年1月1日,投资6亿元的宁波老外滩重新开埠,逐渐形成新的商业区。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的老外滩面积,囊括了个性消费的所有功能,包括城建展馆、国际酒店、世界美食、城市公寓、行业会馆、生活天地,一举成为宁波最顶级的商业街区;沿着江边,外国领事馆、天主教堂、银行、轮船码头一字排开,展示着宁波开埠的整段历史。
武汉汉口的外滩,沿线则集中了武汉三分之一的优秀历史建筑,武汉关、日清洋行、正金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太古洋行、亚细亚火油公司、新泰大楼、三北轮船公司、美国领事馆、东方汇理银行、德国领事馆……2001年, “武汉外滩”工程正式启动,第一步就是拆除杂乱建筑,恢复了几座历史建筑原貌,并引进商业和金融等机构,重现当年沿江金融商贸区的繁华景象,5年时间的建设,武汉将近十公里的临江地带,建设成漂亮整齐的临江风景区,规模比上海外滩大8倍。
“就是一些二线城市,现在的滨江发展也比我们强。”下关区政府一位官员向记者慨叹:南京的动作太迟了。
曾经繁华一时的南京外滩,缘何没落
老外滩交通枢纽功能衰退,成“死穴”
那么,曾经繁华一时的南京外滩的没落,以及至今尚未崛起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专家告诉记者,南京外滩的昔日繁荣,得益于水路与铁路。民国初期,下关拥有当时最繁华的港口和最繁忙的铁路运输线。日军占领南京之前,濒临长江、北连津浦线、南接沪宁线的下关,作为海上、陆上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南北粮食和重要物资运输的必经之地。旅馆业、商业和大市场异常繁荣,大马路、商埠街和宝善街一带,商贾云集,洋楼林立。然而,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南京外滩的命运开始出现了转折。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随着其交通枢纽功能的衰落,南京外滩失去往日风光,渐渐破败。
“以前水运便利的地方,经济必然发达,客流量大,当然也就热闹。”下关区政府的人士介绍,但随着陆路交通与空运的迅猛发展,航运渐渐衰落,货运方面,去年南京港货物吞吐量为1.21亿吨,而上海港达到5.9亿吨;而且,南京人引以为豪的长江大桥,也制约了航运发展:一些大型船只根本过不来。
货运与上海比不了,但也算是内河最大港口。然而客运,却是彻底衰败了。飞机一两个小时、陆路几小时的路程,坐船可能得花上两三天。上世纪90年代初,下关还投资几千万元,造了个新的港口码头,企图争回一些人气,结果呢,还没启用,就废弃了。
南京西站的衰落就更早了。
南京西站于1908年4月1日建成投入使用,也是南京最早的火车站,曾经见证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当年,它连接着京沪和沪宁两条大动脉,想要从北京到上海,就得先到浦口,再乘火车轮渡过江,从下关火车站,再开往上海。长江大桥通车后,南京火车站建成,南京下关车站更名为南京西站,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从这里走的列车越来越少,功能逐步萎缩,随着南京南站紧锣密鼓地建设,这个百年老站,不久将“功成身退”。
曾承载了南京外滩繁荣商贸业的建筑,如今已破败不堪,那抬头间依稀可辨的字迹说尽了繁华过后的没落(左图为当年的大西洋手表眼镜公司,右图为庆华鞋帽洋货栈旧址)快报记者 赵杰 摄
改革开放三十年,南京外滩获利甚少发展滞后
汲取成功经验,新外滩不走弯路将更甚老外滩
处于南京的滨江地带,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南京城市的重点先是在老城中心区新街口至鼓楼一带;后向秦淮河以西滨江地带的“河西”地区发展,但下关区沿江一线却未获其利。直到最近,下关沿江地带的发展问题终于被提上议事日程。
9月19日,下关两大地块将现场竞卖。挂牌消息一传出,就轰动了全国,出让起始价分别高达121.41亿元和78.93亿元——最大棚户区,将被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现代化滨江商贸商务中心,成为南京外滩的标志性区域。由此,南京外滩也拉开了全面建设大幕。
对下关人来说,这一步来得实在有些晚。
“有时候,晚一些、慢一些未必是坏事。”面对这个问题,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雷倒是很淡定,“下关想了这么多年,也许可以从别的地方,多吸取一些城市化快速发展中的经验教训,避免再走那些弯路。”
未来的南京外滩会建设成什么模样?去年出炉的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下关滨江地区规划设计》,为人们揭开了面纱。
设计方案打磨了多年。2005年,在张雷的主持下,就已拿出了下关老城概念性城市设计意向;2007年,更为详细的规划交给了同院另一位老师程向阳负责。
花了近两年的时间,程向阳几乎走遍了下关滨江的每一条街巷。一个新“外滩”的影像,在他脑海里渐渐清晰明朗。
规划的下关滨江地区,南至中山北路,北至长江大桥,西至长江,东至大桥引桥和惠民大道,大桥、阅江楼、幕府山的风貌,要突出展示。规划将整个地区由南至北分为滨江商务核心区、大马路高密度混合商贸街区、滨江都市门户区、滨江创业区、滨江生活社区、历史文化展示区、热河路综合生活街区等7大区域。
“最大的问题是,这一带滨江却看不见江。”程向阳说,抛去杂乱的建筑物不说,先天条件就有很大的制约。为了防洪泄洪,江边有6米高的防洪堤挡住了视线,如何营造出一个开放的滨江空间?设计蓝图中,从中山码头到老江口长达2公里左右的长江岸线边,沿江20多个“诸侯割据”的码头将由封闭转向开放,并建成统一、宽阔的观江平台,下面可以行车,行人在上面走。令老下关人怀念的惠民河,大部分早在修惠民大道的时候填埋了,仅存的一小段,与老江口相连,这里以后将打造成面积4公顷的城市水湾,与滨江绿化带连成一片,确保狮子山、大桥以及江北之间互望无阻挡。
可以想见的是,这一轮开发中,高楼林立必将取代破旧的棚户区,那么,那些南京外滩的标志性历史建筑将何去何从?
核心地建筑不超八层
留外滩“魂魄”成关键
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大马路,是当时下关最宽的路。“别看这条马路现在不起眼,当年可是邮政、金融、商务、酒肆云集,它是下关从古到今、从近代走向现代的历史见证,是下关的骄傲。”下关区文化局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吴欣迎告诉记者。
目前,大马路沿线仍然保留了一批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有特色的民国建筑。拐进去,一幢3层高的民国建筑首先映入眼帘,历经87年,依然气势昂然,6根粗壮的石柱岿然耸立,顶部石台的花纹简约精美,这里是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旧址,现在成了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下游水环境监测中心的办公场所。继续向前走,一幢灰白色城堡式建筑,散发出浓郁的异域风情和古典风韵,这是江南邮政管理局旧址,建造于1918年,据说,当年的工作人员全是英国人。几栋破败的低矮房屋,门头上依稀还能寻见“庆华鞋帽洋货”和“洋手表眼镜公司”的字样……
这一轮开发中,大马路一带,规划中明确要求“限高”。为了保护这里的民国建筑整体风貌,大马路街区的高度将控制在24米以下,按3米一层算,也就是最高不超过8层楼。
下关众多的近代工业遗存也将保存下来。下关电厂和肉联厂都是民国时期的工厂,规划中,下关电厂将以工业建筑为地景,做成一个工业地景公园;而昔日称为“和记洋行”的肉联厂,将变身为“滨江创业SOHO区”,改造后做成创意文化园;被列入南京重要民国建筑保护名录的南京西站,将改造成铁路博物馆,站台可作为休闲文化场所,集展览、餐饮、酒吧为一体,成为一个时尚街区。
“城市规划设计最重要的不在于要建些什么,而在于什么地方不能造房子,要给城市多留点公共空间。”作为规划设计师,张雷对新“外滩”也有担心:地块拍卖后,交给开发商来做,开发商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利润最大化,能否对城市空间负责?
虽然上海的外滩,也有一幢幢高楼为背景,但如果没有那些风格鲜明的老建筑、独特的文化背景,也就失去了记忆,失去了外滩的“魂魄”。
“外滩应当代表着繁华、怀旧、时尚、开放、文化等内涵……绝不是简单地建一些高楼、盖一些豪华江景房,就能说打造出了一个新外滩,它包含着诸多情愫。”程向阳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