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皮”背后的自由处置权
本报8月12日报道
深圳某公司推出一款名为“苹果皮”的配件,可以让不能打电话的iPodTouch摇身变成iPhone。这款叫价300多元的“苹果皮”立刻受到网友追捧。
一些网友认为,“苹果皮”的出现,可能迫使苹果公司降低iPhone手机的价格,对iPhone销售产生影响。有部分网友对“苹果皮“是否侵权表示担忧:苹果公司可能会为维护知识产权而进行干涉。
点评: “苹果皮”的诞生,在法律方面是否有漏洞,恐怕是决定它命运的关键环节之一。
iPodTouch,它是一个独立的产品,消费者买到手以后,产权、处置权随之转移,那么,机主愿意套个“苹果皮”或者“香蕉皮”、 “西瓜皮”,只要不用它来犯罪,不关任何人的事。
不 妨 举 例:假 设iPodTouch是一辆车,而“苹果皮”呢,可以是车窗玻璃膜,可以是方向盘皮套,可以是排气筒消音器,可以是车载MP3。只要它俩的组合不危及安全,不污染空气,车照样能通过年审,车主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O”牌背后的生死规律
本报8月13日报道
12日下午,菏泽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菏泽公安机关195辆“O”牌车均已改挂普通民用车牌。
针对“O”牌车违规使用多、套牌多、 假牌多的问题,菏泽市公安局自今年1月份起决定取消菏泽“O”牌警车,目前公安机关195辆“O”牌车均已改挂普通民用车牌。
点评:“O”牌车早有特权嫌疑,饱受诟病。部分民警开着“O”牌车乱闯信号灯,开“英雄车”、“霸王车”,引起市民不满,反过来又影响了自身形象,最终走向消亡。小小的一个生死轮回,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凡事都不可过分。
“新三字经”背后的道德难题
本报8月11日报道
朗朗上口的山东省《公民基本道德行为40则》,于8月10日正式公开发布。它的行文采用三字句式,被不少人称为当代“新三字经”。
《公民基本道德行为40则》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个方面,分别提出10项具体、规范、可操作的道德要求。
点评:努力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行为40则》的公民,虽然未必能成为圣贤,至少也堪当楷模。
那些经过长期历史淘洗保留下来的经典,几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它们对社会道德的保驾护航作用不容小觑。
近期值得关注的一个大背景是,中央提出“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反“三俗”正在广泛推开。如能从根基的制度建设入手,除去滋生“三俗”文化的社会土壤,或许更逼近解决之道。
执笔:刘国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