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31, 2010

全国各地通过提升质量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综述

  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各地通过提升质量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综述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 到2010年底,全国已有21个省、自治区作出了质量兴省(区)的决定,制定了质量兴省(区)的方案,广东省、浙江省明确提出了建设质量强省的目标。而在“十一五”初期,全国只有海南一个省实施“质量兴省”战略。

      “十一五”期间,各级地方政府切实加强对质量工作的领导,建立了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体系,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监管、推动质量进步的政策措施。越来越多的地方把发展经济的方式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全国的许多县级地方也开始把提升质量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抓手。“十一五”初期,我国有1100个县市区开展质量兴县(市、区)活动,到2010年底,开展这项活动的县市区已达到2300多个,超过全国县级行政区域总数的80%。

      通过这项活动,很多地方、企业更加重视质量,逐步从追求数量规模转向追求质量提升,不仅提高了质量总体水平,而且增强了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了区域形象。

      曾因质量低劣一度声名狼藉的温州皮鞋行业和低压电器行业,现在已涌现出以康奈、奥康和正泰、德力西等为代表的行业领先者。温州市在开展质量立市活动中,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监督管理相结合,用重典、出重拳,严厉打击各种制假售假行为,集中整治区域性、行业性的质量问题,摘掉了全部区域性或行业性产品质量问题的“帽子”。

      河南省建立健全了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建立了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体系。2005年以来,全省质监、工商系统立案查处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案件11.5万起,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金额数十亿元,移交公安司法机关案件数百起。

      质量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扩展

      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开展提升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积极争取地方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对质量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发动社会力量,推动质量工作。

      江苏省不仅将质量管理、标准、计量、认证、监督等质量基础工作纳入活动范畴,而且建立健全验收标准,对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生活质量、科技进步等指标进行考核,突出体现了“大质量”的概念,促进了区域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

      作为经济强省,广东省的工业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多年徘徊在全国平均水平。今年10月,广东省政府发文正式成立质量强省工作领导小组,由省长和三位分管副省长担任小组组长和副组长,成员由省直单位32个部门的厅局长组成,小组办公室设在省质监局。

      按照广东省政府部署,质量强省工作计划以全面实施(2011-2012)、转型提升(2013-2014)和考核验收(2015)三个阶段分步骤开展质量强省活动,分别以严格责任落实、推广先进经验、考核验收效果为重点,逐步深入推进质量强省工作。

      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以提高

      通过开展提升产品质量的活动,各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区域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江苏省常熟市作为质量兴市活动试点县级市之一,将质量兴市活动与实施名牌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品牌经济,优势企业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质量效应日益凸现,对全市工业经济总量贡献达到40%左右,提高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质量。

      甘肃省平凉市政府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促进“草畜产业”提质增效,使平凉红牛饲养量、出栏量跃居甘肃农区第一;曾经落后的静宁县把苹果种植的标准化作为质量兴县活动的重要内容,被授予“中国苹果之乡”的称号;华亭县通过质量兴县,打造甘肃第一强县。

      安徽省铜陵市以基础产业带动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坚持走“质量兴市”之路,现已形成水稻、棉花、油菜、铜陵凤丹、铜陵白姜及蔬菜六大产业及科学的区域化布局,同时以铜陵华源麻业为代表的一批骨干农业龙头企业迅速崛起。

      目前,各地正在制定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建立政府质量奖励制度,构筑自主品牌发展服务平台,以省长质量奖、市长、县(区)质量奖及名牌培育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十二五”地产质量竞争力,努力通过提升质量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