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28, 2010

苏联冒进买不着东西百姓不满

  

苏联冒进买不着东西百姓不满

  辉煌时期民众生活啥都免费 赶超争霸 导致轻工业极端落后 产业结构不合理

  苏联冒进买不着东西百姓不满

  辉煌

  上世纪60年代

  啥都免费苏联曾很冒进

  成年女性人均3条金项链。人人都有呢子大衣、皮夹克。医疗、生孩子全免费。子女教育全部由国家支付。食品价格也极低,很多人说,在苏联“一人一天一卢布,一月三十卢布就够了。”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前副社长盛世良曾这样记录当时在苏联的情况。

  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政府给民众很高的福利待遇,比如一个苏联居民,在住房、燃气、出行、旅游、医疗等各方面基本上不用掏钱。

  俄罗斯塔斯社北京分社记者叶福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他父母那个年代工作非常稳定,房子都是政府提供的。当时的教育体制也很完善,中学生毕业之后都可以进入大学学习,挑选自己喜欢的专业,也没有腐败问题。并且,每一个苏联人每年都有很多机会到祖国各地旅行。

  “冬天宿舍的暖气很足,宿舍总有一个小窗户开着,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在前苏联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留学的李先生说,不仅如此,50年代后期苏联已经自建地铁,因为要从涅瓦河下面通过,位置必须很深,据说离地面有80米。跟它配套的自动扶梯也很长。“当年的第二可不是假的,苏联的基础设施那时已经很好了。”

  数说历史:二战之后到1981年之前,前苏联经济一直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数据显示,1950年时,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美国的 37%,1970年上升到65%,到70年代末已经超过了70%。

  魔咒

  上世纪70-80年代

  产业结构不合理 有钱买不到东西

  不过,这个“世界第二”其实有很多水分,如果按照GNP、GDP计算,苏联人民的实际购买力和美国差距极大。

  1959年7月,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尼克松和赫鲁晓夫进行了著名的“厨房辩论”,两人从洗衣机的质量说起,讨论了美苏工人的生活水平并争论不休。两个月后,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亲身体验了美国社会的发展水平,深受刺激。

  除硬件之外,苏联的软件设施没有跟上百姓的需求。由于产业畸形化,老百姓经常是有钱买不到东西,像食品、轻工产品都只能凭票供应。“人们经常要为购买生活必需品而到处排大队。”80年代末曾在苏联进修的王小路说,当时苏联的日用生活必需品十分匮乏,住房也很紧张,但除了等国家解决外,人们没有任何办法。

  因此,有苏联人诙谐地说:“排队已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将来如果不用排队,我们一定会感到寂寞。”

  举例说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前苏联酒精消耗量大增,反映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苦闷情绪。调查显示,当时前苏联人不论大人小孩,每人每天喝100多克伏特加。

  还有个例子证明前苏联产业结构失衡,前苏联职工平均月薪(190卢布),只够买一个式样陈旧的单喇叭小录音机,或两条进口牛仔裤,或14公斤黄瓜,你会觉得苏联人生活很差。

  但另一方面,190卢布可以买一辆轻型摩托车,或两个带测光表的单反相机,或6只镀金女表,你又会觉得苏联人生活得很不错。

  回首20世纪,发生在前苏联版图上的兴衰成败大概是最令人感到意味深长的历史性变化之一。从崛起到崩溃,

  苏维埃政权74年的历史,在20

  世纪的百年中占据着举足轻

  重的地位。令人感慨的是,二战结束以后,苏联做了近半个世纪的世界第二,一度成为全球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但是之后苏联不但没有实现超美,坐上头把交椅,反而在经济上被日本等国超越,苏联大厦于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惊叹之余,人们面对这样一幅复杂的图景,更多的还是思索:苏联命运大起大落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对于中国而言,经验教训又是什么?

  1970-1990年中苏经济总量对比

  年份 苏联 中国

  1970 4334.12 915.06

  1972 5157.97 1121.61

  1974 6165.93 1422.55

  1976 6885.30 1516.28

  1978 8401.39 2141.60

  1980 9400.38 3065.20

  1982 9599.48 2953.70

  1984 9382.64 3173.52

  1986 11262.34 3043.48

  1988 14421.75 4134.39

  1990 15329.92 4044.94

  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署单位:亿美元说明:

  在1970年,苏联的经济总量接近中国的5倍,到开始改革开放的1978年,中国将差距缩小到近4倍。此后到1985年,中国继续将差距缩小到3倍以内。1985年后,由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贬值,所以,以美元计算的GDP差距又开始拉大到3倍以上。

  原因

  苏联的赶超争霸不适应时代节拍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苏联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死亡人数达2000余万,物质损失总计超过2.5万亿卢布。

  然而战争一结束,苏联就致力于国家的恢复重建,并借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动,使国力继续快速提升。

  这是因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孕育于二战期间,特点就是以军事技术为核心和先导,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而这恰恰与苏联在战后推行的“赶超美国、与美争霸”的战略很合拍。

  然而,苏联的兴衰可谓“成也科技,败也科技”。

  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孕育兴起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倡导“经济优先、民用为主”,显然与苏联变本加厉推行的赶超争霸战略不合拍,所以苏联官方对这一场新科技革命无动于衷、视而不见。结果在新科技革命的众多关键领域被西方发达国家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在整个科技方面,苏联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约15年。不仅如此,苏联连科学技术的正常发展都遇到重重阻碍。

  王小路说,有一次我买了些苏联的商品准备带回国,苏联学生见状很不解地问:“难道苏联还有值得买的东西?”

  还有一次,我随便问一个大学生,为什么苏联的垃圾车不加盖,弄得垃圾到处飞,他回答:“因为这是在苏联。”他们把一切弊端都与苏联连在一起,有很强的自卑心理。

  另一方面,由于劳动报酬与劳动质量和数量脱节,工农不真正关心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造成生产消耗大而产品质量低劣。

  科技的落后加上群众参加劳动的积极性大为降低,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要想买一台在保修期内不出现一次故障的电视机,几乎不可能。

  教训

  收入不均是最大挑战

  “前苏联的教训值得吸取,但是中国也要防止犯自己的错误,未来中国面临的第一大挑战就是收入不均的问题。”塔斯社北京站记者叶福金说,当时的苏联几乎没有穷人,也完全没有富人,如果出现富人就会被怀疑是犯罪分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资深经济专家徐逢贤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仍然要改善宏观调控,无论是产业布局、就业安排、教育体制改革等等,都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徐逢贤认为,作为一个从体制到思想曾深度影响中国的国家,正确看待苏联也可回头反思中国。

  对于站在“世界第二”拐角处的中国而言,最该关注苏联的应该包括:当时苏联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政策和增长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政治目标:迅速而不断地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以此与美国抗衡,争夺世界霸主。

  这种模式压制了社会活力和创造力,造成了很多严重的消极后果。“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是,他们对政府喋喋不休的许诺——说经济繁荣近在眼前已听得不耐烦了,对于响亮的空话已经根本不相信了。”王小路说道。

  当时群众的政治热情低落,对国家目标丧失了兴趣,社会和国家间一致性的纽带越来越松。

  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强调更要看人均GDP的原因所在。只有人均GDP获得较大提高,人民的人均收入增加了,腰包鼓了,才能真正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那才是我们中国开香槟庆祝的时候。

  文/实习记者尹晓琳记者王进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