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摘要
成都的经验里面真正好的是抽象的东西,就是还权赋能。 第二就是配套。单一的产权是给不下去的,必须有多方面配套改革支撑起来,才能真正的还权,然后流转。
任何具体经验经过抽象,变成游戏规则,成为政策和立法的源泉,这样就好了。应该从成都经验里看抽象的道理,这个抽象的道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大量“沉睡”的农村资产被唤醒,广大农村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从成都的实践中不难看出,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落实好农民的财产权利,不但为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将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落到实处,更重要的还是,农民从此能够充分借助自身的力量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日前,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教授在做客成都商报2011年全国两会网上论坛时表示,应该从成都经验提取抽象的道理,并化为“政策和立法的源泉”。
耕地保护基金
是“妙不可言”的创造
成都商报: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重要的一个前提内容就是设立耕地保护基金。在您看来,成都的耕地保护制度有何创新,怎么理解耕地保护对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周其仁:耕地保护的经济性质是什么?现在农产品的价格低,一块农地如果不种粮食种经济作物收入会增加,如果搞非农业收入会更高,这是现实。但有一个矛盾,将来粮食安全怎么办?为什么要搞耕地保护,实际上就是为将来考虑。但是目前全国的耕地保护制度,将来并不出钱,却要求你现在就要把可能的收入放弃掉。这种保护很大程度是一种道义上的保护,是靠行政命令的保护。
我觉得成都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拿出了地方财政,这个钱没有花在让市区更漂亮,而是把它用来为这个国家长远的粮食安全进行支付。支付的方式不是让农民把这个钱拿去花掉,而是按一亩每年300元或400元来给农民买社保,等于把农村社保启动资金问题解决了。这是妙不可言、很了不起的一个创造。
其意义何在?经济工作总要讲经济机制,要保护耕地就得出个价。说是为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那就得从未来的收入中拿出一块来放在这里。要保护耕地就得掏钱,现在保护不住就是因为土地收益很差。所以全局的利益要有补偿机制。
成都商报:相当于是把耕地保护变成政府和农民之间的一个契约,你保护耕地我给你补偿。
周其仁:对,就是一种补偿。其实成都财政就代表全成都人民,给在耕地保护当中承担更多责任的一部分人,予以公道的补偿。这个头开得非常好,以后很多矛盾就容易解决了。 当然财力很重要。成都为此一年要投入28亿元财政,在全国我还没有看到别的地方有这样的做法。确实说明成都有统筹城乡的坚定理念。
从长远来说,所谓公正就是大家在法律面前是一样的,全局利益全民一起分担,如果全局利益老让某个群体去分担,这样的话就不可持续。
成都抓到了
整个发展和城镇化的关键
成都商报: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是基础,为什么说确权是基础,而且要确“实”权颁“铁”证,这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在哪里?
周其仁:资源要流转,前提就是资源的权属关系要清楚。简单讲,任何一个社会都不接受你把别人的东西卖了,必须证明是你的东西。产权要交易,首先要审查这个产权没有纠纷,有纠纷的产权就不能交易。市场关系的基础就是清楚的权利。过去产权不流动的时候还好,一个村的人一直住在一起,谁都知道谁家的。现在要流动就麻烦了,当事人可能已经不在了,后来人就更讲不清楚了,留下很多纠纷不算,还会妨碍资源充分利用。所以确权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城镇化,说穿了就是要不断地动员资源,以实现增值。但是增值的前提就是要流转,流转的前提就是要确权,所以这里面是一扣接着一个扣套着的,缺一不可。你不把权利搞清楚就不能流转,不能够流转就不能增值,就全都套死了。
成都的改革,不是让城乡直观看起来一样———城里有高楼农村也要有高楼,这是乌托邦———最重要的是权利要平等,城市居民有的权利为什么不能给农民呢?很朴素的一个问题,成都抓到了整个发展和城镇化的关键。
成都商报: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流转是关键,又为什么说流转是关键?
周其仁:流转就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什么叫流转?举个例子,这个笔记本是我的,我会比较在意它,但是我不一定是用笔记本的高手。这个笔记本给你用比我用的收益还高。比如,我用带来100元收入,你用带来200元收入,那好,我给你说个价,你在增加的100当中给我一点,那我就更划算。你也划算,因为你原来没有笔记本,你是不能创造200元收益的。这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市场经济讲来讲去就是这些东西。
流转才能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才能实现增值。所以我们说,第一,资源要有主;第二,并不是说你的资源你用最好。市场经济就是,这是你的资源,你有权你自己用,同时你也有权在合适的代价下给别人用。
成都商报: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配套是保障,为什么说配套是保障?
周其仁:配套当然重要,产权改革不是单一的颁个证,背后的政府、社会、服务第三方,都要在里面起作用。
比如,基层的新型治理机制要在确权过程中起作用。如果没有村民议事会,你就是派再多城里的干部去,也搞不清楚那些事情,确权就做不下去。成都最厉害的就是通过村民议事会把确权的问题解决了,这个机制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再说社会保障机制,作用也非常重要。因为过去人们都认为农民的保障就是土地、房子,让这些权利一流转就没有保障了。这种保障是以你永远待在农村为前提,是非常低水平的。当然,要让农民从原来拿房拿地做保障,进入到在大规模流动中的保障,需要一个过渡台阶,否则也是有问题的。
所以要先把初级的社保建立起来,然后把原来承担保障的东西变成资源、变成市场化的资产。这个逻辑也是成都在探索当中发现的,我认为不仅对成都有益,对全国都有益。在成都我们看到,耕地保护基金28亿元下去了,每个村庄至少20万元村级公共服务资金下去了,农村的低保、医保、养老都搞起来了,随着社会保障强度的增加,城镇化也相应推进,这是非常合理的。
具体经验经过抽象
可成为政策和立法的源泉
成都商报: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能不能系统总结,然后化做全国性的经验?
周其仁:我认为全国行得通的经验一定是抽象的,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具体经验可以复制到全国去。成都的经验里面真正好的是抽象的东西,就是还权赋能———哪个地方农民的财产权利不应该给农民?
第二就是配套。单一的产权是给不下去的,必须有多方面配套改革支撑起来,才能真正地还权,然后流转。政府需要给一个流转的市场和资源配置提供服务,进行监管,维持其秩序。
我认为,全国的政策应该多到成都去吸取。但是,吸取的意思,不是说成都今天建了“村民议事会”,于是明天就发一个文,通知全国都去建“村民议事会”。成都村民议事会的经验是说,要让群众自己去解决当地公共事务当中难办的事情。
任何具体经验经过抽象,变成游戏规则,成为政策和立法的源泉,这样就好了。不能认为,你这个做法我那里做不通,所以成都经验就没有意义;或者一定要成都试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做法来,转发一下全国就照办,这种过去“农业学大寨”的模式太过勉强。应该从成都经验里看抽象的道理,这个抽象的道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成都商报记者 付克友
综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下篇
落实农民财产权利唤醒“沉睡”资本
———成都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实践
通过3多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成都初步探索出一条农村市场化改革、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的道路,建立起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搭建起了推动农村产权流转的服务平台。
成都经验还在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并非一场孤立的改革,牵涉面广,不能单兵突进。产权市场化改革必然要求与产权制度紧密关联的规划、耕地保护、社会保障及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同步改革创新。
还权赋能激活农村活力
与开展确权颁证同步,成都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制定完善了相应的交易规则和办法,为推动农村产权规范有序流转创造了必要条件。
2008年,“5·12”特大地震突如其来,灾后亟待重建家园,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发挥重要作用。依据国家灾后重建政策,都江堰等地的受灾农户拿出建房节约的部分宅基地使用权引入社会资金实施联建,不但为自家住房重建筹集了资金,也为长远发展和持续增收奠定了基础。
灾区不具备联建条件的很多地方,在确权颁证基础上,利用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引导农户按规划集中建房居住,通过将节余的集体建设用地挂钩使用筹集了大量急需资金,大大加快了重建步伐。改革还推动了农村金融的创新,2万多户受灾农民通过农村产权抵押担保的探索实践获得银行贷款,弥补了资金缺口,很快重建了家园。
此外,市域内不同类型的地区相继开展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由农民集体按规划自主开发的试验,取得了产业快速发展、群众大幅增收、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等多重明显成效。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大量“沉睡”的农村资产被唤醒,广大农村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四大基础工程系统推进
成都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生动地摆到了这样的逻辑:“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配套是保障”。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千头万绪,涉及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如何化解其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村民议事会为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增添新内容。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加速推进,需要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及时跟进。2008年11月推出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由财政每年对全市2396个村按每村年均不少于20万元拨付公共服务配套资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也为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整体推进打下坚实基础。2009年7月全面启动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坚持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和共享性的“四性原则”,在广大农村地区规划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计划用6年左右的时间彻底改善成都农村面貌,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根本转变。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统筹城乡改革的攻坚阶段,这“四大基础工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进一步深化了农民的权利,共同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都商报记者整理
结束语
成都商报、成都全搜索网站(www.chengdu.cn)联合举办的2011年全国两会网上论坛,到今天就全部结束了。本次论坛邀请了我国多位知名专家,聚焦“保民生促和谐”的主题,探讨成都城乡一体化实践的经济和政治意义,引起了很多网友和读者的关注。我们在此感谢各位专家的深刻分析、精彩点评,也感谢广大网友和读者的热情参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