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25, 2010

“踢馆”者搅闹鉴宝会场

  本报记者 叶涵

  前天晚上,本报记者接到一则神秘报料,报料人自称陈先生,他对记者说:“明天早上,有一群专家将要在杭州举行鉴宝活动,门票100元,可鉴别三件东西,假如要开鉴定证书,收费1000元,这群所谓的专家我很了解,对市场上的假货基本上一无所知,他们开的证书还要收费1000元,就是骗钱!你们要是有兴趣,明天可以去看看,我会带上9样东西,看他们能辨别出几样来。假如他们把假瓷器说成真的,我就现场砸掉这瓷器,看他们什么反应。”

  熟悉收藏的读者都知道,在国内的收藏市场,所谓专家乱鉴定、乱开证书其实并不是新闻。但是,把这样的事情明摆着告诉媒体,想让鉴定的专家当场出洋相的事情的确不多见。假如陈先生说的是真的,那么这将是杭州收藏界的一大新闻,于是记者与陈先生约定,第二天上午鉴宝现场见。

  昨日上午10点,记者与陈先生如约在位于解放路某大厦5楼的鉴宝活动现场碰头。陈先生戴着眼镜,大概40岁出头,他手里提着3个袋子。见到本报记者,他来劲地说:“我今天带了9样东西,只有1枚钱币是真的,其他8件都是假的,你呆会儿看看,这批专家会不会把假的说成真的。”接着,陈先生把3张票交给一位女孩子,跟她说:“你去把东西放专家的前面,看他们怎么说。”而与陈先生一道来的,还有一家电视台的记者。

  9件东西验了5件,4件“为真”

  女孩子把东西拿到标有“初选”牌子的专家桌前,这桌子的对面坐着三位鉴宝人。女孩子首先拿出的是一件越窑罐子,坐右边的一位专家看了看,然后又摸了摸,2分钟后对女孩子说:“这东西是出土的,底部还有泥土的气味。”

  随后女孩子拿出第二件瓷器,这是一件底部刻有“康熙年制”的青花瓷,女孩子照陈先生之前的授意说道:“这是我家祖上流传下来的。”而专家看了看,表示“这肯定不是康熙年代的东西,但至少也是光绪之前的”。

  接着女孩子又拿出第三件瓷器,是一件龙泉窑的瓶子。这个瓶子专家只看了几秒钟就表示“不是真的,太新了”。

  女孩子拿出的第四件物品是件漆器,这件漆器花纹精美,可惜缺了盖子,专家看了半天,表示“这也是出土的”。

  当女孩子拿出第五件物品——良渚玉琮时,坐在中间的专家只看了一眼就说“真的,真的”,女孩子问“为什么”,专家回答说:“你自己回去看书就知道了。”

  现场起冲突,砸瓶没砸成

  此时,意外发生了,一名工作人员突然指着跟陈先生一道来的电视台记者说:“拍什么拍,谁允许你拍的?”随后,双方便起了冲突。而陈先生看对方起了戒备,也把东西收了起来。他把记者叫到一边,把刚才被鉴定的东西一一再拿出来。

  对于第一件越窑罐子,陈先生说:“这是我早上在杭州收藏品市场要来的,不用钱,他们竟然说成是‘刚出土’的!”

  第二件刻有“康熙年制”的青花瓷,陈先生说这个是“自己初进收藏市场时买的教训,瓶身是现代的,底部是老的,是个接起来的瓶子,而他们却说‘最迟也是光绪的’。”

  第三件瓷器,陈先生说他们鉴别对了,就是个仿明代的龙泉窑。

  第四件物品,陈先生说也是今天早上从收藏品市场借的,店主向他开价2000元。“你想,真正的出土漆器,只值2000元吗?”

  而对于第五件物品,陈先生说:“从刀工上看就不是良渚的玉琮,这些专家自己不看书,还叫人家去看书!”

  但记者并没有跟着陈先生去搜罗那些古玩,9件东西究竟是真是假,不得而知。

  最后,陈先生对记者说:“既然他们有戒备了,那么砸瓶子就算了,我先走一步。”随后径自向电梯走去。

  不过陈先生不知有没有看到,初选之后里面还有专家会做第二次鉴定,他不必如此气冲冲地就走掉了。

  记者随后拨打陈先生的电话,询问他的身份。“实话告诉你,我是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浙江分会的”,但他表示“今天来搅局,只是看不惯不管真假乱开证书的所谓专家,并不是有私人恩怨”。

  “收藏证书”只代表专家个人的意见

  那么这次的鉴宝活动究竟是什么性质的,他们真的是在“收黑钱”吗?记者亮明身份,要求采访。

  一位叫许明的人出面接待了记者,他自称是中国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副主任,也是这次专家组的,愿意面对媒体的一切疑问。

  记者:“请问你们今天的活动是什么性质?”

  许明:“今天是一个收费性质的鉴宝活动,主办方是杭州的一家文化公司,我们是受邀的专家。门票100元可鉴三件东西,要开具证书的,收费1000元。”

  记者:“请问今天的专家都来自哪里?什么身份?”

  许明:“我们的专家都是国内各大知名博物馆的退休人员,学术实力很强的。”

  记者:“那谁对你们发的收藏证书负责,专家本人还是主办方?”

  许明:“收藏证书表明的是专家对这个器物的理解,由本人对其负责,主办方并不负责。”

  记者:“开具收藏证书的东西是不是一定能保证是真的?”

  许明:“专家也是人,不可能每样东西都能鉴别出来,证书只是表明这位专家对这种器物的理解。”

  记者:“那么今天在座的专家识别真伪的概率是多少,能不能给我个数字?”

  许明:“这个我们没有统计过。”

  记者:“市民付了1000元买了证书,但回去后发现东西的确是假的,岂不是很冤?”

  许明:“1000元是最便宜的收藏证书了,你可以去问问看,现在黑心的专家开证书要收5000元了。事实上,我们专家的交通、住宿加上劳务费用,哪里只值1000元?你说值还是不值?”

  采访完许明后,本次活动专家组的另一位专家余绍尹对记者说:“我觉得不同的人对具体的古玩有不同看法是很正常的,但是最好通过正常的方式去发表自己的看法,刚才那位(指陈先生)的做法,不知道是不是有别的用意。”

  先鉴专家 再鉴古玩

  自古以来,古玩界就有一种说法,“古玩是不打假的”,古玩交易讲的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至于卖的东西是真是假,卖方没有义务告诉你,你买的东西是好是坏,全凭眼力,好坏都要认账,没有退货的道理。

  但是,随着今年拍卖会上众多拍品的屡创新高,艺术品市场再次成为投资热门。很多人倾尽家财,只为买上三五件不知真假的古董,做个“一夜暴富”的美梦。

  几十万几百万不知真假的东西放在家里,怎样才能睡安稳呢?答案很简单——证书。这年头,一张盖了章的纸比任何其他东西都管用,即使牛如微软、阔如盛大,也都吃过哑巴亏。

  于是乎,各种民间文物鉴定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欣欣向荣起来。这些打着“xx委员会”、“xx协会”旗号的组织和人员,有的是“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的老学究,有的是“实际没有理论基础”的古玩市场老江湖,更多的则是只要肯出钱,就给开证书的“好好先生”。

  正如西太平洋大学捣坏诸多美国正规大学的名声一样,古玩界的各种证书,让本来就有作假传统的古玩市场,更加“乱花渐欲迷人眼”。“假的不一定是假,真的不一定是真”,搅起这股浑水的,正是这形形色色的鉴定机构。

  有业内人士戏言道,现在最需要鉴定的其实不是老百姓手头的古玩,而是给这些古玩开证书的“专家”。那么,又由谁来鉴定这些专家呢?鉴定专家的专家,是不是也要开出“证明此专家为真”的证书呢? 叶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